1第十二课大统一的汉朝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恢复发展经济;解决办法: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原因:秦暴政,长期战争导致西汉初经济萧条;吸取秦亡教训;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目的:缓和矛盾;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基本措施:减轻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实行者:汉高祖、文帝、景帝;作用:促进西汉经济恢复,为汉武帝盛世奠基;2、文景时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文景指导思想“以德化民”;措施:重农;奖励耕作;提倡节俭;意义: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基。比较汉文帝和秦始皇:3、汉武帝(刘彻)时,西汉鼎盛。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原因:“文景之治”奠基;汉武帝雄才大略,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彻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创立察举制,选拔人才,破格录用。②经济--将地方盐铁经营、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增加收入,抑制地方。③民族关系—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④思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并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加强思想控制,培养了儒学人才。汉武帝大一统措施意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评价汉武帝:地主阶级政治家。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创立察举制,选拔人才;击退匈奴,经营西域,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最终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晚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秦皇汉武”的作为、对后世的影响秦皇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第一次统一中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汉武是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完成大一统。大败匈奴,出使西域,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第一个盛世,也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帝国。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法家道家等读书人受到排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原因:百家思想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保证罢黜和独尊的措施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历史影响:实现了思想统一;推动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西汉的强盛;促进了教育发展,使儒家思想成封建正统思想,影响两千年;皇帝经济措施政治措施影响汉文帝仁政奖励农耕,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以德化民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为盛世奠基;秦始皇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刑罚残酷经济严重破坏;激起人民反抗,导致自身灭亡;为后代提供教训。25、治国思想和当时的形势的关系。秦朝采纳“法家”思想---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是历史原因;法家强调以法为本,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适应了秦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巩固封建制和统一局面。西汉初年采纳“道家”思想---道家治国宗旨是无为而治;西汉初,经济困顿,迫切需要休生养息,发展生产;加上吸取秦亡教训;为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统治者采纳道家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采纳“儒家”思想---经过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社会矛盾,统治者急需加强统治和中央集权;董仲舒吸收百家发展儒学,迎合了武帝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是光武帝,减轻农民负担,任用廉吏,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东汉执法廉吏被光武帝誉为“强项令”的是董宣。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赞扬的是白渠,京师指长安,汉武帝时凿白渠引泾水注渭水,灌溉田地。西汉比较彻底治理黄河在汉武帝时,亲临治河工地命百官背柴堵塞决口,黄河八十年无灾;东汉汉明帝时王景治黄河,修筑千里黄河大堤,以后八百年黄河未曾改道。2、西汉农技:耕犁安装了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比欧洲早一千年;采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发明耧车是新型播种工具。3、汉代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高;(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素纱衣)4、汉代冶铁:世界前列;铁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发明钢材制作法制作兵器;西汉中期发明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比西方早一千年。5、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始于汉武帝;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意义: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实现了经济大一统,为政治统一奠基。5、汉代商业繁荣:汉代东西二京指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世界少有大城市;人口众多;街道整齐,有完备的排水沟小水道;有专门商业区“市”;商品多;种类全;出现大商人;经商易致富,许多人弃农经商;汉代商业贸易有时间、地域限制,便于市场管理和城市治安,整洁市容市貌;抑制商业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汉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原因:担心农业生产受影响,从而影响国家稳定。作用:有利农业发展;巩固封建经济;一定程度上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匈奴生活在蒙古草原,与中原汉族发生战争的历史时期有战国、秦、汉。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畜牧业兴旺,冶铸业发展,部分匈奴人学会农耕。趁中原战乱,匈奴人夺取河套。2、汉初,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发起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西迁。西汉初年不能反击匈奴原因:国力弱,经济困顿;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条件:休养生息国力强盛;汉武帝雄才大略;人才济济卫青霍去病;反击意义:根除了威胁,安定了北边,巩固了封建国家。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胡指匈奴,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诗中可见昭君出塞主要是为国家利益“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3论,几与卫霍同”高度评价昭君是着眼于出塞改善了汉匈关系;汉匈和好根本原因是和平相处符合两族根本利益。昭君出塞意义(评价王昭君)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主动出塞和亲,促进了汉匈友好和睦,边境和平安宁;加强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匈奴地区的发展,密切了汉匈关系和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西汉初年的和亲和王昭君和亲有何区别:西汉初年王昭君背景汉初经济困顿无力对抗匈奴骚扰;为暂时避免骚扰,休养生息而和亲;匈奴力弱,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为加强友好,昭君自愿和亲结果带有屈辱性;增加负担;缓和关系,有利交流;但不能根本解决骚扰;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带来了边境的长久和平安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相同都是为了边境和平,都不同程度促进了汉匈交流和民族融合。3、东汉出击匈奴的将领窦固、窦宪,匈奴彻底失败西迁;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两汉西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天新疆和更西的地区。2、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前2世纪后半期张骞精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了解了西域情况和想与汉往来的愿望(被称为“凿空”);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与西域友好。意义:开辟汉与西域的通道,加强汉与西域交往,为西域归属中央管辖奠基;促进汉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最主要);汉铸铁,凿井,开渠传西域,推动西域开发;西域良马、核桃、苜蓿、石榴、葡萄引进,丰富中原生活;为丝绸之路开通打基础。3、西域都护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4、班超经营西域:东汉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东汉派班超经营,目的是恢复中央政府对西域管辖。加强了西域与内地联系。5、丝绸之路:古罗马称中国为“丝国”,通过丝绸之路,辗转贸易。值得纪念的丝路开拓者汉武帝;张骞;班超;甘英;张骞功劳最大。路线: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新疆,翻越葱岭,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罗马。开通条件:西汉经济发达,丝织业兴盛;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开通时间:张骞出使西域后。历史影响对汉代: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原与西域交往与发展;推动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术西传,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提高汉国际声望;西方毛皮、马匹、瓜果、佛教、魔术、乐舞、雕塑等东来,促进汉兴盛;带动了丝路沿线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通道,促进当今对外交流;集中体现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是中西方友好交流的见证;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利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开展。6、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通;从广东港口出发,绕过马来半岛,穿马六甲,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方便中与东南亚、南亚通商联系;7、汉与欧洲的往来: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最远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王派使臣访问东汉,是欧洲国家与我国首次直接交往。8、读图-西域都护位置长安、阳关、玉门关、河西走廊、安息、大秦等图上位置。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天马等4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秦汉领先世界的科技:造纸;九章算术;地动仪;麻沸散;1、造纸术:造纸术未发明以前,中国使用竹木简和帛为书写材料,册、编、卷、杀青、汗简、汗青(书籍、史书)名称的由来都与竹木简有关。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公元3、4世纪,我国用纸已相当普遍。欧洲人12世纪时才开始用纸。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麻纸制造于西汉前期,是世界已知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作原料,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原料易得,价格便宜,逐渐推广。纸的发明促进了文化传播,直接间接传到世界各国,深刻影响世界文明发展进程,是我国对人类文化传播的巨大贡献。2、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3、天文:东汉时科学家张衡制成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能事后测定地震方位。4、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强身健体。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被后世称为“医圣”。(坐堂先生的由来)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1、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沿丝绸之路传入)。到东汉明帝时开始建佛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转生来世,只要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能幸福。传播原因:教义有欺骗性,给社会动荡中的人民以精神寄托;有利统治,得统治者支持;影响:成中华文化重要组成,影响了我国建筑、雕塑、绘画、诗歌文学发展;有利统治者加强控制;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生产;浪费社会财富。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张天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丹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文化关注现实,注重现世的特点,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传播原因:有欺骗性,给人精神寄托;有利统治,且迎合统治者追求长生愿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