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⑤刻画人物的手法⑥对廉蔺的评价2、过程与方法:自主积累,练习巩固,课堂评读,揣摩人物形象,体会文本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教学难点:学习刻画人物手法与叙事技巧。第一课时课堂导入:大家都听说过“将相和”的故事吧,我们中国人自古就钟爱“和”字,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还有和谐社会,和谐发展,而“将相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其实,“将相和”除了讲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还讲了——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的和,今天,我们从史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的丰富内涵与意蕴,因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一、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积累1、作者、《史记》与课文背景介绍:系统集成P52。2、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并完成系统集成P52页“心有千千结”中的练习。补充(学案上没有):《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本纪(12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如《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2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史的第一部。《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就字词句解释质疑,师生释疑。2、填空:即三个故事:(第3段到第13段)完璧归赵,(第14段到第16段)渑池之会,(第17段到第21段)将相和欢。两个人物:廉颇与蔺相如。两个矛盾:将相,秦赵。找出本文中的成语,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一)第一、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开篇介绍廉蔺身份和地位的悬殊,为下文二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四、课堂检测:(一)一词多义1.孰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谁,哪一个”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熟,仔细”①逆上而下狱,孰之过邪?()②唯公孰度之。()2.素A.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向来”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特指丧服与丧服的颜色”C.十三能织素,十四学栽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白色的绸绢”①迁素怀汉业。()②其素车白马。()⑧着裘曳素,意气扬扬。()3.传A.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驿舍,客舍”B.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注释或解释经文的文字”①有司解之传舍。()②徒以知其贤,志于经传。()4.案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几案,矮长桌”B.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子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按,审察,察看”①与诫书于案几。()②周乃案迁狱者。()5.徒3A.欲子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白白的”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只是”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某一类人”①我等不肖,故无以救,徒见诟于人。()②家徒四壁,何钱之有?③其后伐匈奴恐有效之之徒。()6.逆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违背”B.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预料,想到未来”①迁逆之,前怒目。(迎接)②逆上而下狱,孰之过邪?()③不逆今特以李陵坐罪。()(二)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粟者,民之所种。翻译:粟是民众种植的。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翻译:这就是俗语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不能穿透鲁国的薄绸子”。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翻译:这四类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郑人有欲买履者。翻译: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3、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翻译: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五、课堂小结:我的收获第二课时一、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翻译下面句子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二、合作探究:(一)速读课文(第17段到第21段),思考:这一部分表现了蔺相如与廉颇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个形象的?蔺相如与廉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4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个性化语言描写。廉颇:虽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但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为人坦诚直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的性格。蔺相如: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二)廉颇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结合课文(第13段到第16段)谈谈你的理解。(渑池之会后,秦为什么不敢攻打赵国?)依据:1、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2、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参考:1、蔺相如在对秦王步步逼近、挥斥自如的斗争,是以廉颇陈兵国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准备为后盾的。2、蔺相如的智、勇、忠也是重要的原因。补充翻译1、请奉盆缶秦王。2、遂与秦王会渑池。三、课堂练习: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本题答案:希望是河的对岸,即使跳不过,也能够游过去。风是海的同伙,会把你扔进无边的波涛。5四、课堂小结:我的收获。第三课时一、梳理课文第3~12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二、合作探究:1、在第3~12段中,表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敢。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在“完璧归赵”中,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欺诈与反欺诈的斗争•第一回合:后发制人随机应变•第二回合:先发制人,临危不惧侧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衬托以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来信“计未定”,衬托蔺相如智谋过人;以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智、勇2、蔺相如的“智”与“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审时度势之智•争取主动之智•知人论事之智•随机应变之智•勇挑重担之勇•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蔺相如的“智”与“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蔺相如的“智”与“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3、A《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叫做《将相和》,探究文本中“和“的丰富内涵。(B你认为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A参考:①领导的慧眼识才与大胆用人,②个人对国家的关心与贡献,③国6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B参考:主观因素:大勇大智大德等客观因素: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当时的社会形势,即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三、课堂小结:塑造人物的手法: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5、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叙事艺术:1、开篇介绍廉蔺身份和地位的悬殊,为下文二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2、在行文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充满矛盾斗争的典型故事来刻画人物。(1)写与秦王的两次尖锐的冲突,声情并茂地展示了蔺大智大勇的形象;(2)写与廉颇的冲突中,表现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同时凸显了廉颇的忠于国家、勇于改错的优秀品格。四、知识迁移:1、在原文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词。(见幻灯片)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3、找出文中的被动句。迁被腐刑不逆今特以李陵坐罪周为之所迫徒见诟于人大汉基业必毁于是矣4、司马迁被治罪的直接原因是为降将辩;表明司马迁受腐刑是冤案的一句为况母后宜知天下孰与贤才重?(皆用原文回答)。司马迁衔冤天汉二年,迁被.腐刑。有司解.之传舍,与诫书于案几。迁妻睨有司,泣曰:“迁素.怀汉业,就汤镬亦不辞,不逆.今特以李陵坐.罪,冤冲霄汉!”有司不怿.,引车而去。明年..,迁衣褐..之市,间.邂杜周,周乃案.迁狱者,其素车白马,着裘曳素,意气扬扬。周佯未见。迁逆.之,前.怒目。周为之所迫,乃辞谢曰:“公,天下奇才。我等不肖,故无以..救,徒下声,徒见诟于人。公倨,为他人固请,逆.上而下7狱,孰之过邪?独.周之过与.?唯公孰.度之,且夫以汉律,公之死罪或以五十万赎(你的死罪或者用五十万来赎罪,或者用腐刑来交换,比较着两种办法,为什么不给五十万来免罪?)之,或以腐刑易之,均二者,盍遗五十万以脱矣?”迁仰天而笑:“予宦,上不负.朝廷,下不负百姓。家徒.四壁,何钱之有?顾.以冤记于史,唯后人戒之。”言讫,悻而去。移日,武帝听政列观..,.诏问迁宣言衔冤事。诸大臣惧,拜,皆奏未之闻,宦者亦然.之。其后太后召帝,武帝曰:“皇儿所以拜...迁为太史令,厚.遇之,徒以.知其贤,志于经传。然迁为.降将辩,有负朝廷。皇儿虽驽.,亦知利害。今诛陵族,治迁罪,以严..朝纲之威。不者,其后伐匈奴恐有效之之徒,大汉基业必毁于是矣!况母后宜知天下孰与贤才重?”(否则,以后攻打匈奴恐怕有效仿他的一些人,大汉基业必定被这件事毁了!)太后默然,叹息良久。古代官职升迁的常用词语⑴举(举荐)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⑵征(征召。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⑶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⑷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⑸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⑹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⑺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⑻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⑽黜(罢免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⑾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⑿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8传》)⒀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⒁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⒂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