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II)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PartII:6~7)【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1.英国教育的发展※公学※A.私立教学机构,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B.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典型的贵族学校C.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D.著名的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工学※贝尔-兰开斯特制※A.又称导生制,由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B.目的是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C.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D.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最终被抛弃※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A.关于推行普及义务教育B.规定:a.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b.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c.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d.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公立学校e.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C.意义:a.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b.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巴尔福教育法》※A.1902年颁布B.主要内容:a.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b.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控制C.意义:a.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b.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c.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d.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哈多报告》※A.工党政府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任命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的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B.委员会提出了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6年的报告C.报告主要内容:a.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b.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设四种类型的学校——1)文法学校;2)选择性现代中学(实科性质);3)非选择性现代中学(职业中学);4)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c.在11岁时举行选择性考试,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D.强调教育应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11岁是一个关键年龄期,同时减少中小学教育的阶级分野E.重要影响:a.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b.实质上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把中等教育分为两部分,反映了英国教育传统双轨制对改革的影响※《1944年教育法》※A.目的;进一步改革英国教育制度B.1944年,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C.基本内容:a.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设立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b.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根据11岁考试结果,按成绩、能力和性向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c.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d.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D.意义:a.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步极其重要的法令;b.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c.至此,英国教育从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d.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e.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1988年教育改革法》※A.一项对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的法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B.主要内容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C.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D.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E.规定所有中小学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走向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F.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G.废除了高等教育“双重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大大增强H.涉及问题广泛而且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被认为是自《1944年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划一管理,将对英国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2.法国教育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设想※A.启蒙运动时期,基于平等、自由等启蒙精神,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对国民教育进行了设想B.爱尔维修追求教育民主化,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否定了遗传因素的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国民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摆脱教会影响,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C.狄德罗提出了国民教育思想,国家应该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应用D.拉夏洛泰是18世纪中期法国倡导国家办学,阐述国民教育思想的著名思想家,系统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对法国和西欧各国世俗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发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是《论国民教育》,批判教会教育※《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A.1806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颁布了《帝国大学令》,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并实行大学区制,划全国为29个“大学区”,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B.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C.由此确立了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D.主要特点:a.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b.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c.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d.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e.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费里教育法》※A.要旨是宣布实施普及、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B.1881年,第一个法案:a.母亲学校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b.公立学校不允许装饰宗教标志,不开设宗教课程C.1882年,第二个法案:a.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b.废除宗教课,增设公民和道德课c.允许学校除星期日外,每周停课半天,取消教会、教士监督学校的权力※《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A.1947年,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儿童心理学家瓦隆为主席的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B.批评了法国教育的弊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和制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不仅成了战后初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而且在整个法国教育史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彻底地重新加以改造,消除双轨制,实现教育民主化C.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1)社会公正原则;2)工作和学科价值平等;3)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4)在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5)各级教育实行免费;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D.提出在法国应实施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基础教育;2)方向指导阶段;3)决定阶段;对高等教育进行了设计;强调因材施教;尽量采用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E.并未付诸实施,但在它的影响下,法国开始大力扩充初等教育,同时把较好的初等学校升格为中学,极大地促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1959年《教育改革法》※A.1959年,戴高乐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B.规定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的6-14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C.因为实施步骤不够灵活,难以操作,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施3.德国教育的发展※国民教育的兴起※A.德国是较早将教育权从教会转移到世俗政权的国家B.16世纪后半期,威登堡等帮邦国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要求进行义务教育C.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普通学校章程》D.1794年,普鲁士《民法》规定,学校事务最终决定权在政府,规定了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各方面具体要求和措施,为德国的初等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E.19世纪后,初等教育发展加速,一些公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F.188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在初等教育发展方面,德国走在了欧美国家的前列※巴西多与泛爱学校※A.泛爱学校是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而出现的新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创始人是巴西多B.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C.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D.强调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和让儿童主动地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出培养博爱、节制等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于乐E.课程主要有实科知识、体育、音乐和劳动等F.巴西多的泛爱学校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作用,但泛爱运动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而受到了后来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实科中学※A.受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德国实科教育在18世纪得以兴起并得到发展B.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C.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D.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科知识的学习,但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都只能进入职业领域※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A.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B.柏林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注重开展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提倡学习和教学自由,建立了讲座教授制度和习明纳制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确立了以研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A.德意志帝国时期,三轨学制:a.产生三种学校——1)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2)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3)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中学b.在中等教育中出现了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c.1892年对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减少古典学科,增加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课程,从而确立了德国三种中学:文法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并存的局面B.魏玛共和国时期通过《魏玛宪法》,规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一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要求;主张建立公立学校系统,废除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四年制初等学校,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对德国现代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A.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B.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C.提出所有儿童均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促进阶段的教育(旨在给学生充分发展能力和特长的机会,以便通过考试遴选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D.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E.提出的学校教育结构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特征,又适应了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这种学校系统对激发儿童个性才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彼得一世教育改革※A.彼得一世,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代沙皇B.教育方面的革新,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创办学校:a.专门教育方面——创建了诸多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b.初等教育方面——举办国立初等普通教育学校的尝试c.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1724年创办了俄国科学院及附设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