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组:张胤郑雨辰叶浩权吴秋骏戚洋洋一、金融业概述二、我国金融改革的历史过程三、金融改革的成果与出现的问题四、聚焦十八大三中全会金融改革五、金融行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及内容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指的是银行与相关资金合作社,还有保险业,除了工业性的经济行为外,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都是金融业。经营的对象是筹集资金、发放和调剂资金、金融服务。主要业务内容是专营或兼营相结合:1.存、放款业务:即吸收活期、定期各类单位、个人的资金存储;发放单位或个人向银行申请的各类短期、中长期贷款。各类对公对私的贷款国家有严格规定和要求。纳入国家信贷规模。各金融企业不得违反和突破控制指标。2.证券业务:它又分有自营证券业务和代理证券业务及其他证券业务三种形式。3.投资业务及信托业务。4.租赁业务:它又分为金融性租赁业务和经营性租赁业务两种。指标性。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一方面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随意开设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指具体金融业务的相对垄断性,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泰、华夏、南方等全国性证券公司,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高风险性。指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古诺牌效应”。高负债经营性。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第一阶段:国家专业银行的恢复与建立(1979-1984年)《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分设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主要办理工商信贷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主要业务,中国银行以涉外信贷为主,中国农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农业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新的金融体系有了雏形,四大专业银行业务严格划分,分别在工商企业流动资金、农村、外汇和基本建设四大领域占据垄断地位。此时,由于这一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行业管理思路进行的,各银行还不存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第二阶段: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阶段(1985-1993)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机关式管理方式向企业化管理方式过渡,目的是全面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化管理改革,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增强金融系统的活力。二是打破资金分配上的“大锅饭”,逐步强化银行的资金约束,并打破银行间的业务限制,使专业银行由“准企业”向真正的企业过渡。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为以后确立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改革目标提供了依据,也为这种转变做了准备。第三成阶段: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1994-今)1994年,三大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使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建立起以市场汇率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解市场,让货币市场集中发挥作用。1999年,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2005年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相继上市,成为国家控股的现代股份公司。相继成立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使金融业的决策、运作、监管分离,体现制度安排相互制衡的原理。1、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机构组成,而银行业又是我国金融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2、金融总量不断增加,金融业务不断拓展与创新金融业务市场运作机制逐步构建,金融业务由原先仅有的存、贷、结算扩展到现在复杂的业务结构体系,各种金融衍生品种,如期货、期权、互换等也相继出现。3.金融调控与监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调控手段从原先的直接调控、行政性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市场性调控为主转变。1978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经历了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1994年至1998年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直至1998年以后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过程。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确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的金融分业监管框架。4.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利率期限,种类不断丰富,金融机构定价自主权不断扩大。在汇率改革方面,由原先的双重汇率以及不完善的外汇调剂市场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5、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在货币市场上,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范围已扩大到存款类金融机构、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等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我国票据市场交易量增长很快,票据融资使用率逐见上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经历了30年的时间,但是走过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路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总体上呈平稳发展并不断提高的态势,各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得到发展,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6.金融法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得到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制定颁布,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并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做出了规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成果,同时也使我国金融业法律法规得以修正与细化,规范了金融市场操作,维护了国家和合法市场参与者的利益。7.区域金融合作不断加强2011年,人民银行先后加入东南亚中央银行组织(SEACEN)和中亚、黑海及巴尔干半岛地区央行行长会议组织。稳步推进与港澳地区的金融合作,加强研究两岸金融合作机制。积极支持香港保持和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币在香港已成为继港币和美元之后的第三大货币,拓宽港澳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市场参与主体日趋丰富,参与深度不断拓展。2012年8月31日,两岸货币管理机构签署了《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以备忘录确定的原则和合作架构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8.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发展“民生金融”,积极做好“三农”、就业、助学、扶贫等金融服务。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建成并运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征信管理和服务方面,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防范金融风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货币金银管理明显增强,国库现代化体系不断完善。1.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盈利水平、竞争力不强《十二五规划》中: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保持在5%左右,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15%以上,而美国的这一数字占比达到60%。中国的金融市场主要由存贷款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除了存贷款市场外,其他金融市场规模都较小。2.国有银行体系行政垄断和制度垄断难以撼动国家资本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各家银行是国有企业的债权人,银行是政府的“好管家”。3.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正规金融机构资源倾向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金融的得力支持,也间接催生了非正规金融体系的产生,由于民营企业无法进入正规金融体系融资,只得从非正规金融体系以极高的成本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其结果是严重遏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萎缩从金融服务领域看,中国程序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极不协调,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很微弱。目前正规金融机构只能满足农户贷款的20-25%,其他贷款需求职能以来非正规金融。5.金融腐败利益输送、携款潜逃6.金融机构与客户关系统一对立对立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压榨、盘剥和不负责任。比如基金没有收益,银行常常收费、保险理赔困难、证券市场疲软。1.允许银行破产存款保险制度将推出,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各国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谓存款保险制度,通俗理解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但赔偿有一定限额。“银行不灭神话”,“银行工作铁饭碗”打破。2.民营银行即将落地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将给予民营银行有限业务牌照;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业务范围、开展业务区域、合格存款人等予以一定限制;发起民营银行注册资本金在5亿至10亿元之间;民营银行股东应为民营资本或社会资本人士等。如苏宁银行、格力银行、客商银行等。3.互联网金融兴起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业务汇聚了大量资金,传闻要开银行。对于这种互联网带来的金融影响,监管机构一定会重视。在国际尚无先例。4.利率市场化有望提速利率市场化是中国改革中的一个主题,包括利率市场体系和利率管理体系。5.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加速在自贸区内将加强金融制度创新:一是在自贸区内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二是先行先试利率市场化,在全国统一部署框架内,稳步推进;三是在自贸区内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风险可控情况下有序推进,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每一次改革成就了一批蠢蠢欲动的青年,他们对经济形势敏感,把握机遇敢于尝试,创造出一个个财富神话。1978年,允许个体经济发展。郑秀康与康奈集团。1984年,企业改造。2010中国首富宗庆后与娃哈哈。柳传志与联想。90年代,股市。很多人一夜之间成百万富翁。1998年,住房商品化。王石与万科、万建林与大连万达。………如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又将迎来新的创富时点,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准备好了吗?燥起来吧,小伙伴们!干大事的时候要到了!主要由营业成本和营业费用构成:营业成本。金融的营业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它主要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业务支出来往、手续费支出、汇兑损失等。营业费用。金融企业营业费用是指金融企业在业务经营及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它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职工福利费、广告费、电子设备运转费等。1.成本核算难以“物化”。金融企业主要是提供资金融通的中介服务,如信贷、同业拆借、结算、外汇买卖、证券发行和买卖等,这些服务不仅有别于制造业、商业企业所提供的有形的产品或商品,而且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饮食等生产性服务不同,大部分金融服务并非金融企业自身“生产”的,而主要是以资金过去双方的中介形式而存在。2.成本核算难以“业务化”。与其他服务业不同的是,金融企业各项业务的成本费用难以与该业务收入相配比。一方面因为金融企业的业务综合性强,各项业务间难以相互独立存在;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企业各项资金的发放与资金筹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而资金投放取得的收益与资金筹集所支付的成本也不能相互对应。例如银行发放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不仅与其存款的利息支出相关,还与同业拆借的利息相关。这种情况下核算各业务的成本费用势必会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且核实难以准确,因而按业务核算成本是不现实的。3.成本与费用的界限难以划分。对于一般行业,如制造业、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等而言,成本费用包括两部分: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商品成本和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成本就是对象化的费用。金融企业的服务既难物化,又难以按照业务进行核算,因而很难将发生的费用对象化成成本,这使得金融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相对没有明确的划分,只是按内容将企业的各项支出划分为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等分别进行核算。其中,营业费用名为费用,但包含与业务直接相关的工作人员工资等通常的成本项目,与期间费用的概念并不相同。4.成本费用管理的重点不同。金融企业的各项支出难以对象化为各业务的成本,因而难以分别核算各业
本文标题:金融行业成本核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