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综述先秦散文,可分为两大类:(一)历史散文:一般是在各朝、各国史官所积累的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主要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历史散文以叙事记言为主。主要著作有:《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即上古之书的意思,它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主要记载或追述古代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诰等。其文字诘屈聱牙,古奥难懂。名篇有《盘庚》、《牧誓》、《秦誓》等。《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为鲁国史官所编写,经孔子修订。它实际上是简略的大事记,简要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其文字简洁严谨,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三传,指配合《春秋》的《左传》、《谷梁传》、《公羊传》等三部历史著作。“传”是注解的意思,所以《春秋》三传也就是阐明、解释《春秋》的著作;但《左传》实际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其性质与纯粹注解《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并不完全相同。《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另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说它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认为它是战国初年鲁国史官根据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内容丰富,叙事善于剪裁,语言简洁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左传》侧重于记事,而《国语》偏重于记言,故名《国语》。后人以为《左传》与《国语》同为左丘明所作,而《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现在一般认为它并非出于左氏之手,也不传《春秋》,称之为《春秋外传》并不恰当。《国语》所记事实大多通过君王的言论和卿士们的谏说之辞来表现,文字朴实简练,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也不乏情文并茂之作。《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策士的言论和活动。其文铺张扬厉,喜欢夸张渲染,善用譬喻典故,语言生动流畅,常用排偶叠句,具有纵横家的雄辩特色。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的文学色彩很浓。(二)诸子散文:是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论争的论说文。诸子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主要著作有:《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因被后学分为“道篇”、“德篇”并尊为经,故又名《道德经》。唐玄宗天宝年间号老子为“真人”,故又名《道德真经》。其文玄妙深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其哲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多用韵语,宛若富有哲理的散文诗。《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唐宋后被官方列入经部。其文大多为短小的语录,语言质朴精练,富有哲理,发人深省,其中很多言论成了后代的格言或成语,对后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语言都有很大的影响。《孙子兵法》,又名《孙子》,是兵家的经典著作,书中揭示的军事规律,有些至今仍值得借鉴,所以被海外誉为“世界第一兵家名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本仅存十三篇。1976年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竹简,发现佚文四篇及《见吴王》一篇。其文已有篇题,而且篇幅也较《老子》、《论语》为长,显示了诸子散文向专题论说文发展的趋势。其文论述透辟,多用排比对偶,颇有文采。《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著作,主要记载墨翟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其弟子及后学编纂而成。其文以达意为主,语言质朴,较少文采,但结构严谨,条理井然,逻辑性强,而且善用比喻、排比,富有说服力。《孟子》,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南宋时被官方列为经书,并与《论语》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为《四书》,从此成了科举时代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影响极大。其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辩论,善设机巧;妙用比喻,生动贴切;欲擒先纵,令人折服;一向以犀利雄辩著称。《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所以《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讽刺辛辣,机智幽默,妙趣横生,辞藻瑰丽,风格独特,是先秦时期最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作品。《荀子》,属儒家著作。在战国晚期,儒家分为八派,荀子虽然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成为当时儒家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吸取了其他各派的学说,宣扬性恶论,主张礼法兼治,与孟子之儒已多所不同。其文长于说理,分析透辟,多用排偶,整练严密,以浑厚著称。其中《劝学》是古代论述学习的精彩篇章;《成相》和《赋》是采用民歌形式写的韵文,开创了后代说唱文学与辞赋的先河。《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命门客编写的,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故又名《吕览》。它以儒、道为主,杂采墨、名、法、兵、农、阴阳各派学说,所以一向被认为是杂家的代表作。其文篇幅简短,结构严谨,援事说理,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献资料。《韩非子》,是古代的政治学巨著,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集中宣扬了法、术、势兼治的君主专制论,故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代表作有《五蠹》、《孤愤》、《说难》等。韩文立论新颖,气势雄伟,严刻峻峭,锋芒犀利,论证周密,析理透辟,善于设喻用事,形象生动,是先秦时期最为出色的议论文。先秦较重要的诸子著作还有《列子》、《商君书》、《管子》、《晏子春秋》等。值得指出的是,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有不少寓言,诙谐风趣,喻意深刻,为我国寓言文学的鼻祖。先秦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是我国后代“古文”的楷模。当然,对于先秦散文的文学性是有争议的。虽然很多学者都认为先秦散文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历史著作与理论文字,不能算作文学作品,其作者也不应视为文学家。从现代目录学的观点或人物评价标准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先秦历史散文现大都归入历史类,诸子散文现大都归入哲学类。先秦历史散文都为史官所记或史学家所修,所记无非是些史料。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而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家,他们的著作多为议论文,主要用来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先秦的史官或史学家,既奉行“秉笔直书”的准则,也奉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原则,所以他们的史学著作并非一般的记事流水账。至于诸子,其文章也绝不是单纯的思想传声筒,他们已把哲理的探索、现实的思考与文学的表现技巧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所以,先秦散文不仅仅是我国古代珍贵丰富的史料宝库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渊薮,同时也是值得发掘的文学宝藏。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更是绚丽灿烂的文学明珠。只是现在专门研究其文学成就的学术成果还不丰富,人们主要地还是从历史的、思想的、训诂的角度去研究它们罢了。所以,其中的文学宝藏还值得进一步加以发掘。楚辞作品综述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国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新诗体楚辞。它是在《诗经》之后,在绚丽多姿的楚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以浪漫主义为特质的源头,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早在春秋时代,楚国在江汉流域就拥有广大的地区,以“蛮夷”自谓,常北上中原,攻伐诸侯。楚贵族的先祖虽源于中原部落,夏商时南迁,在文化上虽与中原有密切联系,但楚地辽阔,物产丰饶,民风人神相交,巫鬼盛行,服饰、官制自成体制,语言、音乐迥异中原。“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特点在于“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代表作家是屈原、宋玉。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宋等人作品,汇编成《楚辞》一书。此书今佚,东汉王逸据此作《楚辞章句》,成为传至今日最早的注本。书中认为屈原的作品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计二十四篇。另外的《渔父》、《大招》作者存疑。王逸将《招魂》一篇列在宋玉名下,而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将此篇归于屈原所作。由于《远游》篇中词语袭用过多,似可断为后人手笔;《卜居》、《渔父》,均为追述屈原事迹,亦可排除;《大招》是对《招魂》的仿效之作,也应不在屈原作品之列。因此确属屈原的作品应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共计二十三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即饱经忧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因此一般都认为是作者离开郢都被放逐时所作。全诗共373句,近2500字,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除了有几个人物的对话外,通篇由抒写主人公的个人活动和内心的剖白组成。在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美政”理想和鲜明的参政意识,即使是在被放逐的日子里仍期望楚王能够以圣贤为榜样,任贤选能、修明法度(“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举贤而授能兮,苟得用此下土”),从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标。从对明君的向往中,流露出了作者真诚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至死不悔,坚贞不二,由此也激发了后人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那种卓然特立的人格力量和奋发向上的追求精神,也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在艺术上,它首先塑造了完美的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特色。其天国漫游的历程,将文学的想象与现实结合,展现了一个无限的世界,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次,大量运用比兴与象征手法,委婉表述心迹,则形成了后来的“香草美人”的比喻传统。另外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出句法参差、韵散交错的新诗体,其双声、叠韵以及对偶和楚方言的运用,使全诗增加了抒情性和感染力。《九歌》是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创作的,其十一篇分别祭十神:《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自然神,《云中君》祭云雷之神,《湘君》和《湘夫人》祭湘水配偶神,《大司命》祭寿夭神,《少司命》祭司子嗣神,《东君》祭日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林之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将士,《礼魂》为送神曲。《九歌》曲折反映人们对生活、爱情的向往,具有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观赏特征。《九章》是九首抒情诗的统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其基本内容与《离骚》相近,主要是自述身世和在放逐中的经历,抒发忧国忧民的郁闷心情,表现出决不向群小屈服的斗争精神。在手法上更多地采用直言其事、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天问》即对天发问,是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全文370余句,约1500多言。作者一口气发出了170余问并贯通全篇,包括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乃至于人事天命、社会生活等,显示出作者的博学和探索精神。全文构思新颖、气势磅礴,堪称一篇奇文,具有明显的论理辨析的倾向。《招魂》是楚怀王死后,屈原为其招魂之作。它与楚地巫风盛行有关,作者从民间文艺中的招魂辞中汲取素材,从“魂兮归来”的声声呼唤中,表达了爱国忠君的情感。全文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构成,内容上“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广宇、华服、艳妾、美食、歌舞来招引楚王的亡魂,其铺陈夸饰、奇妙优美的描述,对汉赋状物藻绘有一定的影响。宋玉是继屈原之后楚辞创作中一位最有影响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是《九辩》。其它归于他名下的作品,前人都存有异议。《九辩》是一首效法屈原作品直抒胸臆的长篇政治抒怀诗。作者批判了楚国的政治黑暗,表达了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怨愤,以叹惜屈原和自诉悲境互为表里,因此可以说是自述心志之作。在艺术上《九辩》颇被后人称道,其独到之处,在于开创了文学史上“悲秋”诗意的先河,以感人至深的身世之悲与自然景物的秋气摇落互相融合,以景抒情,景至情生,相互映衬,主观与客观统一和谐。另外作者以散文句式揉进诗中,句法灵活,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楚辞研究综述辞研究是以代表作家屈原及其作品为主体而展开的。但是在先秦史籍和文献中鲜有屈原的记述,有关屈原的生平资料目前公认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的评述,但在屈原的生卒年代、放逐次数、作品与年代上记叙不详。这就为后世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形成了两千年来楚辞学研究既有困惑又充满挑战的基本状况。汇总起来,至今仍使人难以把握的问题有:为何先秦史籍中没有屈原的记叙;楚辞从战国到汉代的传承关系;屈原的作品中为何不涉及家庭,其妻子、儿女有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