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鸣的局面。2、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是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具体原因:⑴经济:井田制瓦解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⑵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⑶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⑷思文:学术逐渐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诸子百家:派别道家儒家墨家法家⑴实质: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学派⑵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时期,其他为战国时期。⑶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而不是创立者。代表人物老庄孔孟荀墨子韩非思想核心无为仁兼爱,非攻法治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涌现和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4.历史影响: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⑶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孔子(“至圣”)和早期儒学1.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晚期,被尊为“至圣”)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创立儒家学派:⑴政治主张:核心:仁,其主要内容: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②“礼”:即周礼,“克己复礼”。③提倡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⑵教育思想:伟大教育家,首创私人办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⑶文化典籍: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2.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和荀子(战国时期)⑴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⑵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的力量巨大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2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思想⑴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号老聃。代表作:《道德经》。主张: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③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贫富贵贱等都是互相依存,不断转化的。⑵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2.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汇集早期法家思想)⑴思想:①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②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③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⑵作用:把君主权力提高到几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附:诸子百家的阶级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小生产者的有:墨子)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道家)(1)原因: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2)表现: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士兵回家。(3)影响:①积极: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②消极: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2、“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附:汉武帝“有为”的表现(1)政治:①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3(2)经济:①措施: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②作用: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了物价。(3)军事:成功反击匈奴;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而汉初的黄老学说无法适应这一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著作:《春秋繁露》)(1)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三、汉武帝的举措(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3)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四、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秦至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演变秦——法家思想,严刑峻法汉初——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儒学的挑战与新发展⑴挑战:①社会动荡: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②道教: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③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⑵新发展:①内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4②传播范围: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③影响: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2、隋唐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⑴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⑵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挑战儒学正统地位。二、程朱理学1、背景:⑴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峻挑战表现: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挑战。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③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先声。⑵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⑶宋代“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北宋相对宽松文化政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2、程朱理学——理学形成与繁荣:⑴理学概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⑵理学代表及主张: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者)唯心论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先有理后有气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如“人伦者,天理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格物格致”深化:“物”是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客观唯心主义3、程朱理学的影响⑴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⑶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4、理学的特点:⑴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⑵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三、陆王心学——理学新阶段:陆九渊(开创者)王阳明(集大成者)背景南宋明朝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危机;唯心论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③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识论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主观唯心主义四、历史影响1、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作用:(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3)注重气节、道德;(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6)凸显人性的庄严。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理学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修养论(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共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内容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③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影响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第4课明清活跃的儒学【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产生条件:1.国际形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2.国内形势:⑴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⑵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市民阶层壮大。⑶思文:①文化专制严重,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走向“极端”,引发思考与批判。)②“西学东渐”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3.个人因素:个人经历和个人品质二、代表人物及主张:三、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①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人物主张影响及评价李贽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②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③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具有“离经叛道”的性格,自称异端。他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正统思想,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黄宗羲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提出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权利④主张“__工商皆本__”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对封建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①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王夫之①世界是物质的;②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6④没形成主流,影响有限,后才被重视。附: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总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吸取其中的精华,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