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产业化战略思路与设计-中国农大张正河教授
农业产业化战略思路与设计•张正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专题教授•版权声明,此课件非楼主本人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第一部分农业产业化操作产业结构•是一种综合考虑区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生产结构调整的科学思维•三个层次•1.自然条件适合性•2.社会经济条件适合性•3.市场适合性产业优势研判•将县区各种优势产业与本产业的最优集中地进行配对比较。•如蔬菜、花卉、水果、畜牧、菌类等特色产业。•例:蔬菜产业8资源试算平衡•1.土地•质地优良的水浇地,足够发展使用,难度在于农户与企业对土地租用时间长短和租金标准的协调。9•2.劳动力•高峰时约10-15万人。就目前技术指标计算,大约需要10万劳动力,随着管护水平的提高,种植规模的扩大,所需劳动力会逐渐减少,而且劳动力在各业之间有转换,实际需要劳动力数可能会少,高峰时可以采取雇佣短工的形式,总体看劳动力充足。10•3.资金•户均投入不大,约3-5万元/亩,生产基地农户资金基本上可以满足。•4.运输•总体问题不大,但低温运输条件较差,需要进一步改善。11•生猪产业发展规划12(一)生猪发展趋势与市场状态•随着国际国内新一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生猪产品量价的迅速上涨,周期波动明显。13(二)生猪产业发展目标•2015年:200万头(计划在2015年初步完成);•计划在2015年后稳定规模,提高产业品牌14(三)措施•1.大力发展企业式和小区式养殖•争取在2015年,达到企业式和小区式养殖为主。•2.积极推进技术传播•3.发展循环经济15(四)资源试算平衡•1.土地•占地约1万亩。村边废弃地、村内空心土地整理置换土地,完全可以满足猪圈发展所需土地。加工厂基本进入工业园区,土地由政府按照相关规定统一办理。16•2.劳动力•养殖加其他行业配套劳动力约2万人。这仅是就目前技术指标计算,随着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率的提高,养殖规模会扩大,所需劳动力会逐渐减少,劳动力充足。17•3.资金•饲料加工厂和肉鸡产业通用;种猪繁育场,投资规模2亿元;养殖场建设上百个,企业投资;养殖小区,农户投资;生猪加工环节,生猪屠宰场投资规模2亿元、深加工投资规模3亿元;猪粪利用(沼气及发电),投资规模1亿元;•有机肥厂,和肉鸡产业共用。18•4.运输•玉米等饲料粮需求至少要50万吨;生猪运量20?万吨左右。第二部分农业科技创新与运用•农业科技是支持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的核心(一)供给主体分析•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育种)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的提供者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者的能力、心态将影响科技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大专院校•2009年,全国共有农林本科高校39所(全部720所),农林专科学校54所(全部1147所),农业职业学校51所(全部981所)。由于中国高校的数量和名称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高校被收入综合大学的数量较多,如浙江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1)农业科研机构规模和人员结构的调整•(2)农业科研机构实力的变化•(3)创新能力衡量•(4)自我发展能力涉农企业•我国登记在册的涉农企业有190万户(家)。•几乎全是技术创新,且应用率很高。•主要平台是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名称不一,多称研发部、项目办、技术实验室、科研处、博士后流动站、技术联盟等。•设有研发机构的涉农企业,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方,提供科研成果;二是科技创新的应用方,推广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并进行商业化运作,直到市场终端。居民个体•专利发明,应用技巧改进•创业创新供给量大,但“有效供给”不足•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每年省部级以上鉴定和获奖的项目约6000项,2007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34170项,属于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的共有5631项,其中,应用技术类占91%。并且,第一产业科技成果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的农业科研活动是有效的(登记数/经费),有章法的,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比较充足,但由于选题的市场定位存有问题,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大量获奖的成果束之高阁,从而产生大量的科研垃圾。科研者的心态•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的处理方式及态度调研:比较重研究过程、重视成果鉴定评奖,不注重应用示范和推广。即:申报政府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科学研究)——阶段性检查及汇报——撰写研究报告——发表论文或著作——项目验收——成果鉴定。•将军对“英勇”的解释:评价及用人机制•科研成果是智力的高度结晶,要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与农民结合。不能仅停滞在报告阶段,需要进一步对科研成果进行标准化、产品化甚至是傻瓜化。•硬技术研究:工艺、机器工具;产品•软技术研究:政策、观念科研垃圾多•“科研垃圾”指的是,好看不中用,推广不了,没有产生价值的科研成果。有的成果的评价存在一定的拔高现象;有的是阶段性成果,没有及时进行下一步熟化应用研究开发,就实现不了产业化。有的成果虽然有用,但转化不及时,错失良机而成为“科研垃圾”。内因: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仅有少部分商品化程度高,转化快,甚至呈“不推自广”的态势。大部分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与生产对接,不易或不能转化,“推而不广”。原因之一就是科研选题偏离于市场需求,多数科研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外因:转化的条件与对象•(1)机制问题•农业高校内部缺乏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由于绩效难衡量,科教人员积极性不高则成必然。(2)成果转化环节问题•一是只停留在样品、展品阶段。•二是多数科教人员直接到生产实践中找市场并不熟悉、也不习惯,甚至更不情愿。•三是没有建立或健全适应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信息传播不畅必然会导致“科研成果压库存档,农民及企业找项目难”的局面。(3)成果转化使用对象问题•农户•涉农企业科研资源浪费•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实验仪器,由于没有实验用房等原因而闲置的问题比较严重,有些设备贬值达到90%。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里的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和其它研究机构的开放度不够,不共享,设备重复购置现象相当严重。科技信息的低利用率•科技信息及其载体的价格越来越昂贵,而辛苦采购来的许多资料却一直“待字闺中”,•更有甚者,作为科研成果的著作,印刷1000-3000本,少的只印刷800本,只有送书,送不完的书最后成包的卖废品,这种现象对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的中国,很具有讽刺意味。资源分配不当•各自为战等于资源浪费,我国农业科研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体系,但也是世界上最分散化的农业科研体系之一。分工定位不明•(1)国家队和地方队分工不明,平面重复严重•(2)研究队伍分工不明•在缺少分工的情况下,效率是低下的。由于缺少专业分工和外来先进技术的引入,研究成果的高低全凭个人“天份”和即时的体力、精力和能力状态,难以分享合作和交流带来的层次提升。唯“课题+SCI”导向有偏•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占世界份额的7.5%,世界第三,不少单位将SCI由“标准之一”变成“唯一标准”,教研人员开始追求阳春白雪式的文章,“SCI成了StupidChineseIdea”花了很多对现实生产力没有什么意义的科研经费。•SCI作者是宝贵的财富,实践性农业科技专家队伍也是宝贵的财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调整对科技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指挥棒,要为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工作的有关人员创造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决不能冠以“不务正业”或认为他们的工作业绩无法衡量而不予认可。要树立专家、教授受聘于企业光荣的风气。•(二)应用主体之农户分析理论上,对科技成果有需要•持“安全小农”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农民在选择生产项目和生产方式上,以家庭生计安全为第一原则,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不发达地区农民的行为模式较多地符合这一假设。•持“理性小农”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农民是遵循理性原则的。发达地区的农民行为较多地符合这一假设。实际上,需求较强烈•第一,农民对科技信息的期待很高•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农民认为应用农业科技能够致富,科技是个宝,并且期待自己能够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第二,农民学习科技热情高涨。•为什么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热情如此之高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利益驱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文化水平高且敢于冒险的一些农民,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经常关注科技创新,主动引入新技术;其二,看到周围有人依靠科技致富了,自己也想尝试;其三,依靠政府的引导。“有效需求”较低•既然从理论上和实际上看,农民对于农村科技需求热情非常高,但为什么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很低,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也无法提高呢?这要从农户有效科技需求进行分析。•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是指,有购买意愿、有购买能力和使用能力的科技需求。•尽管农民对于农村科技有高涨的热情,但是农户农村科技创新使用行为较少,原因是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采用新技术的资金•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人民币,除去各种消费后,平均每人年结余只有500左右,绝大多数农户没有能力购买新技术,而有能力购买的也不愿“自己花钱,大家受益”。兼业化因素•兼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从2008年对中部地区近1000户(其中河南安徽省550户)入户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农户劳动力兼业现象很明显,并且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有钱是一方面,诱导农户采用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兼业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低,从而导致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意愿减弱。如果农业科技傻瓜化了,对劳动力要求不高,这样的农业科技很受农户的欢迎,如果很费时费工,农民会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06年(最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对20421户农户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1.22%,小学文化程度占33.23%,初中文化程度占45.08%,高中文化程度仅占7.7%。这样低的文化水平必然会影响农民科技需求状况。具体表现在综合素质、信息意识、风险意识三个方面。生产规模小•小规模农户经济相对加大了农户高新技术投人成本,使得农村科技推广的增收效果不明显,从而降低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农户平均种植规模小、效益低。在2007-2008年,由张正河、句芳等人对中部地区调查的近1000农户,户均耕地面积7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8亩,而每户农户一般种植4-5种作物,多的可达7-8种。•农业生产的成本利润率种类\年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三种粮49.9039.3726.8679.6840.0520.66-0.981.3149.6934.83小麦25.7020.9714.1938.6025.84-1.73-8.16-15.3647.6529.08玉米54.5435.6028.1283.8335.2424.74-2.078.7735.9235.16稻谷64.1956.2135.20106.2354.0035.6412.479.0362.7139.05大豆77.0549.5756.4972.1952.4425.6021.5330.2750.2125.36经作棉花45.72102.8712.9374.8835.7626.7634.2831.1730.0238.57烤烟14.2057.4423.4813.3264.27-3.188.6720.6217.484.56•1000元/亩的投入*7亩=7000元投入。•50%的利润率,有多少利润?•如果有100亩土地,投资规模10万,利润5万,就不错了。农户科技选择特点•(1)重视物化硬技术,轻知识型软技术。•(2)偏重简单、省钱、单项农业科技投入,而对多项组合配套技术投入兴趣不浓。•(3)重生产型技术,资源开发型技术不够。•(4)分散投入多,联户集中投入少。•(5)生产决策主
本文标题:农业产业化战略思路与设计-中国农大张正河教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