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地唯物主义。他从世界的物质性原则出发,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统一于物质,人及其社会也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是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人与世界之间的此种特殊关系表明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但是人的意识和智能并非主观自生的,其本质乃是物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坚持一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无限多样,那么,这样一个无限多样、纷繁复杂的世界有没有统一本质和共同的基础呢?如果说:有;那么,它是什么呢?这是自哲学的童年时代起,就被无数哲学家反复追问的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肯定世界的同一性,坚持一元论;但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即所谓物质本体论;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即所谓精神本体论。唯心主义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各种现象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创造和体现。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根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主观唯心主义则更是直截了当地把人的主观意识看作世界的本质。例如古代中国哲学家陆象山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则宣称“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在于都把物质世界视作精神的产物。此外,哲学史上还有少数哲学家否认世界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是多元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认为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平行本质的二元论,例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就持此观点;不可知论则认为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不可解释的;现代西方哲学中颇有影响力的分析哲学认为本体论问题是应予“拒斥”的“形而上学”,否定哲学的旨趣在于研究世界的本质和基础。唯物主义反对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肯定多样性的世界具有共同的本质,而这个本质不是什么精神或意识,而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那么,物质又是什么呢?一、人类把握物质范畴的历程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原、本质的最高概括和抽象,它是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人们对物质的理解和认识就是所谓的哲学物质观。哲学史上,人类对物质的人生和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根据对物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三个不同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所谓古代在这里是指: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物质观。这是唯物主义哲学最原始的表现形态,它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凭借直观和猜测,认识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并把物质归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古希腊的泰勒斯看到自然界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于是就认为物质就是水,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万物始基是火.他说:世界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2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活火;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把物质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的形态,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这五种基本要素变化而来的。古代朴素物质观的最高形式是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德谟克里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即原子构成的。中国汉代的王充认为天地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构成的,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从自然本身探究世界的本源,试图从物质世界本身出发解释其本质和统一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难以概括所有物质的共同本质,难以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它只是一种这些观点终究只是一种可贵的的直观和猜测,包含许多自发的、直观的、粗糙的成分,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在当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因而不可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本质。另外,由于它们把世界万物归结为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不能科学说明千姿百态、繁纷复杂、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取代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继承了古代朴素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在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朴素物质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直接把当时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对自然物质的认识搬到哲学领域中来。当时的自然科学认为:原子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不同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比例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世界上万事万物。因此,原子被认为是“宇宙之砖”。例如:牛顿就认为,原子是坚硬的、不可贯穿的、只有数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区别。近代性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就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的单位,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不同原子按不同比例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世界万物。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属性,各种原子既不可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评价:它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方面前进了一步;它对于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世界观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再加上缺乏辩证思维和实践的观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它把原子这一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一切物质的共同本质,把当时认为的原于的属性看作一切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他不懂得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辩证法,具有形而上学性;他无法说明社会的物质性,具有不彻底性。它必然受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1910年卢瑟福、盖革、马斯登的发现电子试验:以粒子打向一块金属薄板,来探查原子结构。一天,盖革对我说:“你是否认为跟我搞放射性研究的年轻人马斯登应该开始点研究?”我说:“为什么不让他查看一下粒子能有多大角度的散射?”我可以偷偷地告诉你,我认为不会有大角度的散射。很可能没有向后方散射的,因为粒子是一种极快速的重粒子并且有很大能量。可是两三天后,盖革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某些粒子向后方跑出来了……”那真是我一生遇到的最难以置信的事了,他几乎就像你用15寸的炮弹来射击一张薄纸,而炮弹返回来击中了你那样儿令人难以置信。经过思考之后,我了解到这种向后的散射必然是单此碰撞的结果。而且在我计算是,我领悟到,除非你承认这种体系,即原子质量的大部分集中成微小的核,……原子具有微小的原子核,……环绕核心的是带负电的非常青的电子。……韦斯科夫《人类认识的自然界》第63-64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发现了某些元素通过放射,会发生衰变而成为另一种元素,原子内部的电子可以随着它们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等概念。于是,一些受形而上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宣称“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3面对新的科学成就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无能为力,甚至陷进唯心主义的泥坑。其实,物理学的新发现,能说明物质消失了吗?能说明唯物主义被驳倒了吗?不能!物理学的新发现只是说明人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认识的某一具体物质结构的界限消失了,深入到了新的物质结构层次。另外,由于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不能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因此,它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历史领域必然陷人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中的合理思想,克服了其中的局限性,总结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成果,深刻地论述了世界的物质本原,制定了科学的物质概念。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失误在那里?思维方式不对头。人=张三?水果=西瓜?物质就等于某一种具体物质?沿着这条思路肯定的不出正确的结论。要使近代物质观发生革命性变革,首先就得转换思路。早在19世纪80年代,针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恩格斯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综合,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自然辩证法》单行本214页。也就是说,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各种具体事物共性的反应。但这一共形式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中通过理性思维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并不等同于某一具体的个别实物,正如水果不等于苹果、梨,人不等于亚洲人、黄种人一样。恩格斯当时就做出预言:原子,不能被看作是最小的实物粒子,原子也是可分的、复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证明,原子不是物质的最小颗粒,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原子也是可分的,它的属性是可变的,等等。这些新发现,证明了恩格斯的正确性,推翻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观点。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总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特别是吸收了原子由更小的电子等微粒构成、电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等新发现,制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他在批判当时物理学界和哲学界流行的“原子非物质化”、“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被驳倒了”等错误观点时,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言简意赅,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55个字,单行本120、133、259首先,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在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的时候指出:“对于认识论的这两个概念(即物质和意识),除了指出它们之中的那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世界上不能下别的定义。下‘定义’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是把某一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例如,当我下定义说‘驴’—是动物的时候,我是把‘驴’这个概念放在更广泛的概念里。现在,试问在认识论所能使用的概念中,又没有比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感觉、物质的和心理的这些概念更广泛的概念呢?没有。”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尽管形态万千、复杂多样,但大致可归类为物质的领域和精神的(意识的)领域两个方面,这样自然地就产生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和矛盾,这也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要处理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和矛盾。那么,物质和意识二者的关系如何呢?首先,物质和意识谁依赖谁?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列宁明确指出,物质是独立自存的客观实在,是不依赖意识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人们的意识、感觉为转移。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这样,列宁就对物质作出最本质的定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世界本4原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上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的意义,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具有统一性。其次,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在物质和意识二者关系的内容上,除了谁先谁后的本体论问题之外,还包含着意识能否反映物质的认识论问题。对于这一个问题,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虽然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但是它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反映的,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物质世界终究是可知的。当然,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