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推荐】吴晓波:2015年以后,中国的钱将存在四个地方今天看到的国家大部分景象都跟1978年以后的改革有很大的关系。1978年的时候我们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这个国家建政以后,很长时间出一个自我毁灭状态。所以78年以前认认真真搞经济建设就是三到四年。我们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36年。到今天为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理论上还没有被解释清楚,在经济指导思想上面,并不是在一套理论思想、一套意识形态思想的支持下走到今天的,36年来我们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邓小平改革时期: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现在大概处在第四个思想周期中、改革周期中。第一个周期发生在1978—1992年15年左右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生了几件事情,第一领导人确定了,第二整个治国方略变化,第二治国方略的主战场搞定了,进行农村改革。所以1978年以后很长时间里面在小平同志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小平同志没有非常完整的一套理论思路。他是几句话,他说第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打破毛泽东提出来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第二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条河也多宽,哪个地方有险滩,小平同志说不知道,所以很长时间里面是放纵民间、允许试错。开完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1月份当时就提出了城市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方案,在1978年我国所有的经济总量存量部分100%是国家和集体企业。当年毛泽东提出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所有的私营企业全部捐给了国家,民营企业家在1956年一季度彻底断掉。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改革,但是这个改革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失败的。今天中国所有的改革里面,国有企业改革是难度非常大的改革命题,几乎36年来在静态状态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没有一个国有企业改革是成功的。要么是自我瓦解,要么被市场给打垮的。但是在国有企业改革非常困难的前提下,在1980年代国有企业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主要的来源就是民间,民间来自于两部分力量,一部分是来自于乡镇企业,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为代表,我们开放了四大地区,南部地区香港大量的资金引进到内地来。所以1978年以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变成了经济增长的主力。在1988年工业领域的雇工人数,乡镇企业的雇工第一次超过了国有企业,1987年乡镇企业的利润超过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入到了半壁江山。49年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国有企业比较弱小,然后外来的思想和外来的资金比较多,这一地带的土地比较贫乏、稀少,老百姓迅速从土地中溢出来,进行了村村点烟、乡乡冒火。所以前14年的改革是东南沿海地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重新回到了国家历史舞台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时候)如果再往前走的话,这个国家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但80年代末的时候,这样一个改革路径自身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第一个是全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主要的原因是毛泽东时期搞的票据经济,物价上涨非常快。第二个问题,是中央财政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地区发展不均衡性非常明显,特别是1984年开始搞城市体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搞的是财税包干制,上海和中央都是以1983年财政收入作为基数,每年保持一定的递增,增长的部分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财政包干制造成了地方政府形成了很多财政的小口袋,中央财政长期拿不到钱,地方财政很富有。所以1988年中央政府赵紫阳(执政)想要进行一个坚决的改革,第一个是经济改革,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把市场的物价权还给民间,当时有计划内的价格,计划外的价格,进行物价闯关。第二是政治改革,就是选举。朱镕基改革时期:房地产、外贸、城建三驾马车格局形成在1988年,我们的物价闯关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中国改革史上一个非常悲剧性的事情。进入到1990年代,89、90、91这三年的经济非常差,当时出现了三角债,因为经济实在搞不下去了,邓小平就把朱镕基调任北京,出任主管经济的常务副总理。1991年以后,可以说是经历了长达11到12年的朱镕基改革时期,朱镕基到北京以后,意味着中国一轮放任自由的市场化改革运动落幕了。他到北京以后首先把三角债解掉,而且是非常行政化的方式,企业与企业之间面对面坐下来,地方政府坐在边上,银行注入资金,进行强制性的解套。然后在1992年初又把活跃民间的金融信贷通过非常残酷的方式压下去。然后把民间的金融活动定义为金融的投机倒把。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要重新检讨,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是改革的主战场要从体制外回到体制内,改革的主战场不再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引进,而是需要以国有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为主轴;第二是政府要重新掌握改革的主导权。第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朱镕基提出来财税从国有企业、从金融体系从社会保障体制等等的一系列的进行改革。在1993年以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整体改革。当时的一些改革措施一直影响到了今天。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就是由把这种财政大包干制度的改革变成了分税制改革,第二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把中国人民银行由商业银行中剥离出来,变成一个政策性银行,货币发行者,中工农建成立了五大行,把呆坏帐进行了剥离,引进外资进入到五大银行,到海外去上市,把整个金融体系的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变化。然后进行了以抓大放小,国退民进为主题的改革,国有企业从一些竞争性的行业中退出,2003年成立了国资委,进行了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上市公司,通过深沪两市的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进行背书,所以很长时间里面,我们的资本市场主要的任务是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的。所以资本市场很多的题材性问题,包括到今天很多的遗留症都是当年所带来的。到了1997、1998年的时候,发生了东亚金融风暴。索罗斯首先打亚洲货币,泰国打完以后打印度尼西亚,然后打韩国,韩国打完以后再打中国及中国的人民币是一个孤岛,只能打港币。在香港举办世界银行年会的时候请了索罗斯来演讲。他第一讲人民币有泡沫,必须要贬值。第二天同样的讲台上,朱镕基代表中国政府进行了演讲,朱镕基说中国要承担捍卫亚洲货币稳定的责任。什么叫大国崛起,大国崛起就是朱镕基讲这句话的时候。然后美国的对冲基金和香港政府在联交所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对赌,我们动用了1600多亿人民币通过上市集团,上海实业管道出去的在香港有一场非常重要的关于港值的对赌,最终把索罗斯赶走,东亚经济落幕。在这一场过程中,中国捍卫了亚洲经济的稳定,但是同时在1998年中国国内经济也非常的萧条。1978年以后民营企业家第一次感觉到宏观经济的变化,第一次发生大的倒逼歇业,萧条是在1998年经济危机,我写了一本书叫《大败局》,那本书里面写到在1998年的国内金融危机里十个企业有七家死。当年出现的景象第一个是银根紧缩地第二是内需萧条,第三是所有的银行对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惜贷和银根缩进。当时为了把中国经济重新拉出泥潭,朱镕基说要抬着棺材搞改革,不管前面是万丈深渊,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讲那句话的时候也是中国经济最危险的时候。1998年进行了非常重大的三个产业改革。第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正式把商品房的制度推向全中国。第二开始引进了香港的按揭制度,银行大规模的进行商品房按揭,我们把房地产老虎从笼子里放出来,之后房地产成为老百姓居民的最大的消费。第二是在1998年开放了民营企业的外贸进出口自主权,从1978年到1999年,民营企业老板赚到绝大部分钱都是内贸市场,当时外贸被管控,所以1978年到1998年20年,民营企业通过进口替代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所以1978到1998年是内贸极度繁荣的时期,然后出现了产品大规模的过剩,1998年85%的产品大量的过剩。到这个时候朱镕基开始了外贸民营企业的自主权,所以madeinChina是从1998年k开始的,朱镕基把国内20年所形成的产能向全世界进行释放。阿里巴巴是1999年创办的,马云如果早半年来办阿里巴巴,可能也没有今天阿里巴巴什么事了,晚半年也没有阿里巴巴什么事了,刚刚在那个时间点做了一个跟国际贸易相关的信息交易平台。1998年中央政府发行了6千亿中长期国债,开发了基建、交通轨道的建设,高速公路、城市扩容、高架桥等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把钱砸下去。三架马车,以房地产为主的居民消费,第二是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外贸经济,第三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城市化建设。1998年以后很长的时间里面,这个国家经济好不好,这个区域经济好不好主要是看这三架马车好不好。1998年形成三驾马车格局形成以后对产业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崛起,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套利群体,获得了大量的暴利。随着房地产和城市化发展以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有大规模的增加,需要水泥、需要煤。1998年以后能源价格开始大规模上涨。1998年中国整个经济面貌由一个轻型化的产业格局进入到了一个重型化的过程。2003—2012年中国第三改革阶段:所有社会矛盾都靠扩大投资来掩盖掉朱熔基执政是到2002年底,2003年开始进入新的时期,中国当时的经济面貌非常好,2001年加入了WTO,东亚金融危机以后经历了五年的一个复苏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那个时间段的中国民企信心极端爆膨,那个时候认为改革差不多该过的关都过完了。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当年提出来要改宪法的第一条,因为宪法第一条是什么呢?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说这句话不对了,我们现在不再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整个利益集团也不再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企业家在哪里?知识分子在哪里?当时中央政府也提出来了要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化经济改革。所以胡温上任的时候给人一个非常大的信心,整个国内环境和经济改革的面貌也是处在一个蒸蒸日上、信心爆膨的时期,现在回过头来看最好的时间是那个时间。但是很可惜2003—2012年中国第三改革阶段,经济改革基本上都在仰望星空中完成的。这个时间里面中国的经济仍然进行了外延式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的扩大。这十年也是货币泡沫化的十年,这十年整个货币总量增加了5倍,这5倍如果用很戏剧化的方式来对比,基本上相当于中国前70大城市商品房交易价格上涨的幅度,这十年里面商品房价格上涨了大概5倍左右。所以很多老百姓抱怨房价不断的上涨,如果从货币角度来看,人民币的角度来看,这十年的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是一个货币现象。所有社会矛盾都靠扩大投资来掩盖掉。这一届政府执政结束的时候,第一中国经济规模非常庞大。贫富差距的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区域不均衡的问题非常严重,民营资本在2009年以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出逃。也在这个十年里面中国形成了几个权贵家族,他们像一层油一样的盘旋在国民经济的上游,几大家族控制几个大的产业。习李执政时期: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所以会发觉到,到了2013年,习李政权上任的时候拿了一手更大的牌,但是体制角度跟十年前相比已经变的很差了。整个国民经济从经济角度来讲,陷入到一个矛盾重重的状况,社会层面也是矛盾重重。2013年12月份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是78年以后一个比较重要的会议,我认为大概是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三个重要的历史性的中共全会,当这个全会召开的时候,会发觉经济发展整个基本面发生了大的变化,社会的基本面发生了大的变化。然后在经济上必须要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2015年的景象。如果把它放到改革史上来看完全有必然性。前面讲了政策,讲了整个宏观36年的经济变革,我们现在回到产业层面来看问题。从78年为了走出整个东亚金融危机的压力,朱熔基政府进行了三个大的产业改革,房地产消费、居民消费、大规模的进出口和政府性投资,形成了三架马车。如果你问我,中国2015年的经济看这三架马车,还能不能表达中国产业经济的一个基本面,如果问钱还在不在房地产里面,还在不在进出口里面,还在不在政府投资里面?已经不在了。今天的钱我们认为存在于四个地方:一是新实业,第二新消费,第三新金融,第四新城镇化。2015年以后,中国的整个产业经济由三架马车的状态出现新的四个动力,这是1998年以后最大的变化。四个新的变化和三架马车最大的区别是三架马车时期,所谓的消费、出口和投资,全部都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