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第一节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货币起源于商品,作为商品交换过程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形态也在商品经济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演变。纵观货币的发展历史,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可以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一、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形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从形式上来看,实物货币是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并且是具有普遍接受性、能体现货币价值的实物。在人类历史上,牲畜、粮食、布匹、贝壳、珠玉等都曾经充当过实物货币。但实物货币本身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体积不一,难于比较等等。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就逐渐由内在价值稳定、质地均匀、便于携带的贵金属货币替代了。金属货币是典型的足值货币。金银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和可分性等特征,其天然属性最适合于充当—般等价物。而且贵金属在当时还不是生产过程必需的原材料,用于货币材料不影响经济发展。这些特性使贵金属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世界大部分范围内固定地充当—般等价物,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货币形态阶段。最初,人们将金银铸造成为铸币,投人流通,充当媒介。后来,国家以政治强权铸造和推行贵金属货币,由此,产生了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以及形态的金属货币,称金属铸币。同时还配合各类贱金属铸造的辅币流通。金属铸币作为本币一般在一国内流通,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功能。商品货币作为足值货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被充分地表现在外在的某种使用价值上,如粮食可以充饥等。他既可以作为一般商品消费,也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这种实物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与充当货币的价值是相等的。②在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是以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同商品世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等量交换,即以其内在价值量的大小来决定交换的比例。二、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代表实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劵,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代用货币虽然在市场上流通,作为交易媒介,但背后有充足的金银货币或等值的金银条块为保证,代用货币持有者有权随时同政府或银行将其兑换为金银货币。因此,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虽然低于其面值,但是公众持有代用货币等于具有实质货币的要求权。代用货币的使用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年间。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地区商业发达,经济往来频繁,原来使用的铁钱体重值小,携带十分不便,于是用树皮纸做成的货币,即“交子”诞生。“交子”意指交换凭据,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我国的纸币制度传入波斯、印度、日本等国家,纸币对铸币的取代是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一次标志性变革。相对于金属货币,代用货币的优点在于不仅具有成本低廉、更易于携带和运输、便于节省稀有金银移作他用等优点,而且还能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所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从本质上讲,早期的代用货币,实际上是代表一定金银数量的票据。随着代用货币的广泛使用,一部分货币在流通领域中沉淀下来,足值的金属准备开始变为部分准备方式,一些银行尝试超过其金属准备发行代用货币,可仍满足不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最后演变为与贵金属脱钩,和金银脱钩后的代用货币就演化为了信用货币。三、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一)信用货币的产生从历史的观点看,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各主要经济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于是产生了信用货币。当货币形态发展到纸制品代替金属符号时,前后逐渐出现过的由信用行为而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如银行券、商业票据、国家发行的纸币、现代银行的存款等,都是信用货币。他们由国家政府、工商企业、银行乃至个人发行。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没有内在价值,但能够节省流通费用、方便携带与结算。在纸币本位条件下,它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形式充当商品、劳务交换的媒介,作为各国的本位币。在商业信用活动中,企业之间的赊销赊购行为,产生了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商业票据如期票、汇票等,这些票据一方面是债权、债务的信用凭证,同时也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这种以出票人信誉为基础,表现商业信用中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是商业信用货币。银行机构为商业票据贴现、抵押或结算时,凭银行的信誉发行了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支付与流通,这种可兑现的由各商业银行信用发行的银行券就是早期的银行信用货币。它体现了银行与票据持有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把信用货币的流通推向更广泛、更有保证的范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国家政权利用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分离的现实,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直接发行并强制流通纸制的价值符号,如英国财政部门发行过的纸钞、美国政府发行过的绿背钞票、日本政府发行过的纸钞等。这些都是国家纸币,但从性质上讲也是一种凭国家信用流通的货币。在当代中央银行体系下,银行信用创造的现金货币、存款货币被广泛地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这样经济活动中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被各国家政府法定为本国的通货,这就是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也是现代经济中货币银行学要研究的信用货币。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已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并强制流通。一般而言,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据经验所得,只要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机构,能将货币发行量控制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仍会使公众对纸币保持信心。当今大多数采用信用货币制度的国家,虽具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但事实上往往是名义上的,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不受黄金外汇准备的束缚,根据政策需要决定纸币的发行量,同时信用货币也不能兑换黄金。(二)信用货币的形式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形式主要是流通中现金与银行存款。但无论是货币的现金形式,还是存款形式,他们在性质上是等同的,在价值量上是等值的,在流通时都必须遵循同一客观规律,两者构成了统一的信用货币流通。现金指流通中的现钞通货。一般用于日用消费品和零星商品交易,主要流转于银行体系以外。现金形式的货币能立即形成购买力,用于支付清算,流动性强,因而对市场的冲击也大,是货币流通管理中的重点。现金形式的货币本身没有收益性,还会由于市场物价上涨而贬值,因而持有者对现金货币的持有数量、时间、运用都是十分注重的。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他主要体现为单位、个人在银行账户上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用于转账结算,主要流转于银行体系之内。现代经济中,由于银行信用制度的发达,单位、个人在进行商品、劳务的交易时,都是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以银行账户上存款的转移来实现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存款货币来源于现金货币的存入和银行贷款派生机制。存款的流动性比现金要小些,而且还具有收益性,可依据数量、时间的不同,获得不同的利息收入。存款货币由银行经营和管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存款货币是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各种收支中,存款货币的转账结算已占主体,一般都在80%以上,现金收支只占一小部分。(三)信用货币的特征现代经济中,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货币,它具有以下特征:(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与黄金已经完全脱离。他的发行以国家在一定时期提供的商品、劳务量为保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是表现商品价值的尺度和索取价值对等物的手段。(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代经济中现金和存款是银行的负债。所以信用货币实际上是银行债务的凭证。信用货币流通则是银行债务的转移。(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首先,表现为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其次,表现为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强制社会向他提供信用。一旦发行过多,就会迫使货币持有者通过货币贬值而失去部分价值索取权。(4)信用货币的管理货币性质。从技术上讲,银行具有无限的创造货币的能力。现代经济中,国家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使货币流通符合客观的流通规律,保证信用货币的正常流通,所以,西方经济学中把信用货币称为“管理货币”。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信用制度的日趋完善,货币形式还将产生重大的变化。目前各国银行电子计算机网络化的大力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货币形式向电子货币转变,但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是不会改变的。(四)信用货币的发展趋势伴随着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而出现的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是继纸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较有概括(代表)性: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中用来支付的价值。这种介质亦被称为“电子钱包”,它类似于我们常用的普通钱包。当其储存的价值被使用后,可以通过特定设备向其追储价值。“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和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它们由二进制数据(位流)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电子货币作为一种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般属性外,与通货相比,还具有一些特殊属性。主要体现在:发行主体的多元化,电子货币的发行既有中央银行,又有一般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而且后者占了很大比重;目前的电子货币大部分是由不同的机构自行设计的带有个性特征的产品,其担保主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风险并不一致,其使用范围也受到设备条件、相关协议等的限制;形态上的超物化,电子货币依靠光波、电波传递;传统货币的防伪可依赖于物理设备,而电子货币的防伪只能采取技术上的加密算法或认证系统来实现。电子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使实体货币与观念货币发生分离,真实货币演变为了虚拟货币,它有效地解决了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问题。首先,电子货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通过电子网络这一迅速便捷的传输方式,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使得时空差距已不成为障碍。其次,电子货币具有方便性、通用性和高效性的特征,电子货币在使用和结算过程中,简化了以往使用传统货币的程序,而且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结算不受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的限制。同时由于电子货币的虚拟性,网络和电子货币的使用,减少了巨额货币印钞、发行、现金流通、物理搬运和点钞等大量的社会劳动和费用支出,极大地降低了交换的时空成本。此外,电子货币在网络上的流通极大地拓展了市场交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市场交易机会,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总之,网络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加快了市场全球化,加强了全球经济的联系,人们通过网络和电子货币可以更快、更省地处理经济事务,所有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节余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提高了资源化配置的范围和效率。第二节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一、货币流通的概念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流通由现金流通与存款流通两种形式共同构成。二、现金流通即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在当前我国实行现金管理条件下,现金货币流通领域主要是与居民个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