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仓)对语文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语文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反思贺兰县如意湖中学张正仓2015年11月对语文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反思张正仓2015年10月28日下午,在一中九年级(7)班听了名师工作室成员高燕老师一节语文课《杨修之死》,我发现上语文课很有趣,特别有意思,令我感触良深:语文课真的很有魅力。那天老师在讲《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学设计独到:“三破解”、“三破译”把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诠释的一清二楚,让学生们围绕“杨修为何被杀”这一问题来进行探究。全班同学至少有60%多参与了发言,几乎所有学生进行了积极思考与表现,结果是老师想讲的,他们讲出来了;老师没想到的,他们也有了答案。要讲两节课的内容,一场老师巧妙的设计与引导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么灵动的动态的语文课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为什么一节老师简单穿针引线的课就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目标达成,学生的收获满满,让听者也感到学语文真好!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现代教育学认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换句话来说,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服务者,是为学生学习起一个助手作用的。传统教育学一直把教师当作“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当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爱听,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得了,就如“填鸭”似的,一下子就把学生撑得饱饱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致使很大一部分人产生了厌学心理。这种做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打的灰飞烟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在新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天长日久,即算是原本非常讨厌的内容,由于是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在成就感与自信心的驱使下,也会逐渐改观的。高燕老师用“六破”让学生“破解”课文:一“破解门中活”,二“破解一盒酥”,三“破解鸡肋口令”,四“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五“破译操试子才干”,六“破译操问军国大事”,每一“破”都引导学生通过还原事件的经过,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三国故事”之“杨修之死”的原因。老师先不说,让学生先说,老师不归纳,先让学生讨论,老师不解释,先让学生翻译,学生从诸多的“破解”中对全文有了一个清晰的感知和掌握。正如魏书生说的“三教三不教”:即教重点、教难点、教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不教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也会的,不教即便教师教了学生还是不会的。就是说老师要会教,要放权,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老师导的好,学生才能演的好,老师不会导,学生怎么会演呢?二、课堂上的民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法宝。在当今社会中,人人讲求平等,在课堂上也会如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会像以前那样,答错问题就得挨训,学生没有的“后顾之忧”,人人都争先,事事都发言,民主在课堂上也就体现的一览无余。有了民主,不管是后进生还是优等生,都可畅所欲言,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在无形中提高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也会有所增强!课堂上的民主,使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主人的职能,被动接受成为了主动探索,原来的厌学心理也就被乐学的想法取而代之了!高燕老师在叙议六“事件”:一“改修花园事件”,二“一盒酥事件”,三“梦中杀人事件”,四“藏吴质事件”,五“试才干事件”,六“代作答教事件”的设计中,全让学生再现课文内容,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学生一个一个的站起来解读。由此可见,课堂上的民主,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与保障,也是架起学生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三、教法的创新,会导致学法的新颖,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道德、有文明、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个目标靠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达成的。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才能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呢?这就要靠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了!试想,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串讲”或“填灌”,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又怎能有空闲的精力去“创新”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发展,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也就可以了。那到底什么是创新?创新有什么标准吗?说起来也不多么深奥,对于教师,只要采用与前不同的方法,使深长的自身能力得到发展,这就是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改变以前的学习方式,能从自身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算得上是创新。高老师采用“说书”的形式,利用精彩的三国故事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而后教学一环扣一环,教师用了精炼的“六破”,把杨修“六事件”理的清清楚楚,把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突显的一目了然,问题设计巧妙,如“杨修死了,却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引发学生对“处事做人”的讨论。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区分历史演义小说”和“历史事实”,还原政治家曹操的真实,揭示杨修死因是参与政治斗争,是宫廷残酷斗争的牺牲品。总之一句话,只能能够不拘泥于一点,能多角度地去思考,就是创新的最大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想点法子,在教学法上加入点创新的内容,改变一下传统的教法,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会日渐培养起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方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一节有趣的语文课,高燕老师的课堂《杨修之死》值得我们大家品味一下!2015-11-8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