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2、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社会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很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人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法国大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也尾随其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伟大变革:1、在哲学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2、在经济上,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国内环境是,俄国正在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5、辩证法学说三个历史发展形态,第一种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们在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客观辩证法:是指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6、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7、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8、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谓统一主要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所谓矛盾,主要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赚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着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10、简单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11、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宝库一切生产劳动。三是收入的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区别12、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来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13、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14、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15、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16、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17、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18、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19、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20、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二是变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22、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它们互为媒介。它们互相转化。它们互有决定作用。23、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信用和投资方式的发展,资本规模的扩大,投资与经营分离,必然推动单个私人所有的资本的社会化,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谓资本社会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其基本涵义一是指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二是指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三是对资本的私人性质的自我扬弃。资本的社会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资本主义初期,一般是分散的个人资本占优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合伙企业,即个人资本的初步联合。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接待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广泛的分离。马克思指出:“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广泛建立和升级,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验的企业。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促进了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主要包括:股票、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虚拟资本的发展和形成,又大大发展了资本的社会化,致使同一资本分离为现实资本与运行更加灵活的虚拟资本,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24、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的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的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2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地带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经历了由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大工业阶段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是占有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进行深入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26、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27、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国际垄断资本同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五、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历史地位概括的表现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2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9、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1)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2)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3)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发展过程,从而划清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30、把握辩证法应道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31、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2、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3、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3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其一,哲学唯心主义根基于人类认识之树。其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质本身就包含者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33、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其次是巩固新生政权、防止资本主义旧制度复辟的最根本保证。第三是对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3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是:(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整机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35、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3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专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37、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真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二是有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他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个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先的统一战线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38、工农割据武装思想:所谓割据武装,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散着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9、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时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一万,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40、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省里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