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之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艺术鉴赏•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二、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三、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四、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部分或三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评介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一)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一)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1.接受美学•2.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诞生地是联邦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其代表任务主要是姚斯和伊塞尔,他们的共同主张是:研究文学和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期待视野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应当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一方面作品应当使读者出乎意料之外,超出他原有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作品又不能过分超前,不能让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绝对的陌生状态。其二是指期待视野的不同,使不同读者对于作品的需要与好恶不同。空白•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写出的东部分,只是本文向读者所暗示或揭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伊塞尔认为,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空白,当读者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置入本文,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才真正成为读者的作品,作品的艺术世界才真正成为读者的世界,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什艺术作品活动现实的艺术生命力。•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鉴赏主体总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再创造。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高尔基10岁时就开始干活谋生,做过装卸工、烤面包工人等,工作之余,勤奋自学,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一位著名作家。•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丰子恺认为,对于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不同的艺术类别,应当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而具有不同的鉴赏方法,应当掌握各类艺术鉴赏活动的特殊性。•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如果不了解商周时期我国早期奴隶制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就很难欣赏这个时代青铜器上狰狞可怖的饕餮形象,更无法从中领悟到体现着一种历史必然力量的狞厉之美。商周青铜器上这种概括夸张的动物纹饰和造型都呈现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气氛和力量,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狞厉的美”。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是因为这些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这些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的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但这些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纹饰具体代表着什么意义,至今众说纷纭。青铜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体现,周代则发展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的表征。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奴隶主在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中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年青时读《思旧赋》,很怪他(向秀)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后来,“民国”的子弹使他读懂了。细读《思旧赋》,在那躲躲闪闪的文字后面,可以感到一种近乎心死的悲哀。它比哭泣更强烈,更令人震撼。黑暗中,只能以隐晦曲折的笔法对烈士寄以真挚的怀念,并以此控诉杀戮无辜的罪恶。也许可说是“同病相怜”吧,他真正懂得向秀心中的悲愤鲁迅先生处于“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懂得了“(魏)晋世不文”的黑暗。•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美育和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和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审美心理结构与艺术鉴赏力密切相关。(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2.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艺术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每一个艺术门类中,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样式。如文学包括着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以及许多不同层次的作品,如文学作品又可以分为儿童文学、青年文学、通俗文学、乡村文学等,并出现了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文艺书刊和许多不同风格和不同题材的作品。•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职业、环境、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来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包括艺术门类的选择,艺术体裁的选择,艺术题材的选择,以及艺术层次和风格的选择。艺术鉴赏中的一致性从艺术鉴赏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而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风尚产生某种共同性或一致性。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拨弄共同的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人们鉴赏心理中的保守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于人的审美心理具有前后相贯的连续性,就个人来说,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总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艺术鉴赏中的变异性•人们鉴赏心理中的变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认为:“新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就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二、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其中包含着及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基本要素。这些心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和复杂的关系,从而共同形成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心理结构。三、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心理学上认识的分类•直觉:只注意事物的形象,不注意事物的意义。•知觉:注意事物形象的同时也关注事物的意义。•概念:超越形象,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审美直觉的特点•直观性•直接性直观性我们欣赏艺术品时必须亲身去感受,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直接性•一种不假思索的把握和领悟,这种把握和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审美直觉中的特殊现象----通感•所谓通感: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互相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通感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普遍公认的。在艺术鉴赏中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审美感受。•钱钟书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人的审美直觉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儿童往往看不懂达芬奇的画,也感受不到贝多芬交响乐之美,只有当他长大并有一定艺术修养之后,他才会凭自己的直觉去领略。这种一瞬间完成的,不假思索的审美直觉能力是鉴赏主体长时间艺术实践与生活经验的积累的结果。是无意识中渗透着意识,在感性中沉淀着理性,在瞬间性中潜藏着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如果说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艺术作品作用于鉴赏主体,整个心理活动相对处于被动状态,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那么,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客体(艺术品)作用于主体(鉴赏者),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获得的是一种敢管层次的悦耳悦目的审美愉快;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主体(鉴赏者)反作用于客体(艺术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获得的是一种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的审美愉快;而审美升华阶段却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主体(鉴赏者)与客体(艺术品)的浑然合一,发生共鸣和顿悟,使鉴赏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获得的是一种悦志悦神的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快,完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超越。顿悟•顿悟:原是佛教用语,与渐悟相对,也是在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是指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欣赏主体面对欣赏对象时对于作品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意蕴的一种瞬间的领悟。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审美状态。•从哲学——美学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对于艺术鉴赏来讲,一方面艺术作品作为审美课题,凝聚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鉴赏主体有需要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主客体互相作用中达到顿悟和共鸣,从而产生精神上极大的审美愉悦,此时的艺术世界,已经渗入了鉴赏者的想象、理解、联想、直觉、体验等多种心理功能,成为审美再创造活动的产物,鉴赏主体同样能够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总之,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这种动态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这种完整性,则使得这样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上述各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依次递进的,事实上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从而使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