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ch0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A、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确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弄清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B、重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现代农业的含义与内容、传统农业的改造C、难点传统农业的改造D、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下降的,即农业部门在国民产值和劳动力中所占份额是趋于下降的。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发展中国家大多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越是落后的国家,其农业的比重越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消费品,而且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农业份额的下降(1)农业产值比重下降(2)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中去。二、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一)产品贡献农业总产品中扣除农业部门的消费后即为农产品剩余或农业剩余,是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发展作出的产品贡献。产品贡献又可分为原料贡献和食品贡献1、原料贡献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农业的增长,使得这些轻工业可以获得廉价的原料。2、食品贡献必须有足够的农产品剩余供给非农部门。为了防止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粮食增长率必须满足:d=p+ie=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粮食需求收入弹性若p=2%,i=1%,e=0.7,则粮食增长率必须达到d=2.7发展中国家粮食需求增长得更快。世界农业生产年均增长情况单位:%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增长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增长意味着粮食生产的增长,使得全世界饥荒和贫困问题大大得到缓解。收入组别1990-20002000-2008收入组别1990-20002000-2008低收入国家2.93.8孟加拉国2.93.2坦桑尼亚3.24.9下中等收入国家3.13.8科特迪瓦3.51.3中国4.14.4印度尼西亚2.03.3菲律宾1.73.8上中等收入国家0.83.2墨西哥1.52.1土耳其1.31.4高收入国家1.30.7美国3.72.8日本-1.3-1.1英国-0.21.1韩国1.61.7全世界2.02.5(二)市场贡献农业部门的市场贡献则来源于对非农业部门的产品需求。农业生产所需的投入一部分来自非农业部门,如化肥、地膜、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增长越来越依赖现代工业投入品的增加。农业人口所需消费品一部分来自工业,如衣着、日用工业品、家电以及其他服务等。农业部门对非农业部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加,扩大了非农业部门的销售市场,促进了非农业部门的增长和繁荣。(三)要素贡献指农业资源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包括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1、资本贡献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是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私人资源向非农部门投资,或者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强制资本的非农化,如通过价格行政控制、税收、费用。2、劳动贡献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就越多。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两个途径一、农业必须向非农业部门出售产品,即必须有市场剩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二、农民必须是储蓄者,即他们的消费必须少于他们的收入。三、农民储蓄必须超过农业投资,须有农业净储蓄或资本净流出。一是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美国、加拿大等国主要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转移农业剩余的。直接手段:对农业征收重税。如日本。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间接手段:对两部门产品交换比价进行控制,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收购农产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销售工业品。二是依靠政权力量强制性转移许多发展中国家,宁愿运用政权强制转移农业剩余到工业部门。(四)外汇贡献外汇的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的突出特点,由于工业不发达,农业成为发展中国家创汇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来源。1、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工业品出口所不及的潜在利益。2、在粮食短缺的国家,农业增产能节省大量外汇。各国粮食进出口情况(2003-2005)单位:1000吨国名出口进口净进口国名出口进口净进口日本4502720126751美国875566648-80908墨西哥9531800917056法国322502690-29560韩国1561284512689阿根廷2265439-22615埃及85686517795澳大利亚19706412-19294巴西415579563801加拿大190283992-15036孟加拉国234363434印度7564120-7444秘鲁20927742565俄罗斯100862999-7087委内瑞拉4321542111泰国94671486-7981突尼斯16622722106乌克兰82121725-6487利比亚120192018德国117625815-5947阿塞拜疆610631957哈萨克斯坦4506149-4357古巴719391932越南45031485-3018朝鲜018311841匈牙利3170263-2904埃塞俄比亚4817451697巴基斯坦3125591-2534第二节传统农业及其转变一、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韦茨(Weize,R)农业发展三个阶段: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农业阶段。(传统的自给自足)第二个阶段是混合的多种经营阶段。(过渡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现代农业阶段。(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韦茨农业发展三阶段的概括阶段特征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化农业产品结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和多种辅助作物多种经营一种主要经济作物和多种辅助作物生产目的农用农用及供应市场供应市场劳动时间季节性均衡使用季节性资本投入低中等高收入低高中等(价格波动)收入产值比率高中等低农业的专业技能专业化多样化专业化对技术性体制的依赖无部分完全二、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一)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农业都是传统的,原始的。舒尔茨在其经典名著《转变传统农业》中定义,传统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二)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1、技术长期不变。技术停滞被看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甚至是根本特征。2、制度因素对农业发展的束缚。(1)土地制度不合理。(2)市场制度不完善。(3)价格制度和信贷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忽视。(4)教育和科研的目标、层次与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5)收入分配制度有严重的“城市化”偏好。3、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农产品商品率低。4、是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传统农业是以传统农具为生产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农业动力,以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为目标的封闭的农业系统。三、现代农业(一)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点1、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化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满足商品化生产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开放的农业系统。2、现代农业的特点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传统农业相比)技术进步快,生产率水平较高,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是凝结了科技进步成果的现代投入品如农业机械、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的增加。(二)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采用机械化工具,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广泛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大量物质投入由工业部门提供。第一,物质投入的现代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技术进步迅速。第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打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循环,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工贸密切结合,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三,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采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固定生产车间(温室)和产品加工车间进行生产,按工业流程组织生产,并实行工业化企业管理制度。第四,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收入水平也将有显著提高,相应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第五,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过程是指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具体地说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封闭的、自给性的、停滞的农业转变为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农业。(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三、发展中国家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一)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混合多种经营农业”阶段,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期。1、混合型农业收入虽不高,但有保障,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小,风险不大,劳动力使用均衡,技术多样,易于转向,而且对支持性体制依赖程度低,容易推行。2、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大多数低收入国家都程度不同被使用了。3、许多生产方法和工具仍然是传统的。例如,锄头、木犁、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以及畜耕、播种、除草、收割、脱粒、运输等作业方式在1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但至今还广泛地使用着。4、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目前既不完全是传统农业,也没有进入现代农业,而是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阶段。(二)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1、农业的技术变革要改变传统农业,必须把新的技术进步引入农业生产体系中。(1)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农业中的技术变革和创新有两个可能的方向:机械系列的技术进步和生物化学系列的技术进步。机械化取代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劳动节约型技术。一是既定土地资源,使用先进动力和机器,减少劳动力;二是土地资源扩张,不增加劳动力使用,而代之以机械。这种技术变革和创新一般以投资量大、使用土地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为基本特征。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使技术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为土地节约型技术。一般以劳动密集、规模中性、投资少见效快为特征。一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改良品种和良种推广(生物化),以及相应的化肥、农药投入(化学化)、水利灌溉措施的配套(水利化)等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总产出增长。(2)诱导型技术与制度创新理论1970年代初,日本农业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拉坦(Ruttan.V.M.)合作研究,提出了农业发展的诱导型技术创新理论。1985年,又提出了诱导型制度创新的概念。该理论就被叫做诱导型技术与制度创新理论,或简称为诱导创新理论(inducedinnovationtheory)。A、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诱导技术创新①农业技术和制度的变革不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增长的产物,而是对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主要是由各国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诱导的。②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资源稀缺的国家,选择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最有效率;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选择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优的。③农业技术进步可以看作是由相对要素稀缺性的变化所引起的。人口密度小,劳动相对于土地变得更加稀缺,劳动价格相对于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结果是代替劳动的技术不断被发明运用,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是机械技术进步,主要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人口密度较大,土地相对于劳动变得越来越稀缺。土地价格(地租)相对于劳动价格(工资)变得越来越高。农业技术就会按照代替土地的方向发展,即农业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将是土地节约和劳动使用型的。结果,这种技术创新就是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它主要导致土地生产率提高。B、技术供求的衔接诱导制度创新农民受相对价格变化引诱,寻找那些节约相对稀缺要素的技术。需求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农业投入供给商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效的相互影响机制。需求促使:农业投入供给商是私人企业,对农民投入需求所作出的反应由这些投入品价格上升所引起。农业技术的创造和发明者——农业研究科学家和管理者一般是非盈利性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公共物品,研究支出一般来自公共部门拨款和社会资助。怎样使科研人员研究工作与社会对技术需求相一致?建立一个有效刺激机制,从物质和名誉上奖励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管理者。假定结果技术供给与农民和农业投入供给商的需求大体保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