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1年新课标高考复习方案生物配套月考试题(九)
生物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2.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正确的叙述是()A.温度为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B.温度为35℃时,相对湿度90%更有利蝗虫的生存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右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右图中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A.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D.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4、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5.科研人员对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数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518114212110214米草群落312290011000A.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度高于裸露泥滩C.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米草群落D.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会不断地发生着改变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8.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9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D.该生态系统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10.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的甲、乙、丙各表示()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1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12.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B.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C.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D.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不会再有变化13.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没有标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B.图中生物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C.种群b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a的增长,而种群a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b数量的增加,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D.若该系统中种群c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种群d含的能量1.3×l08kJ,则种群a至少约含5.5×106kJ14.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15.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16、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能养活1000人;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17.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19.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20.广东的湿地是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C.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第Ⅱ卷21.(12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的依据是。(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3)请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来测定群落的_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状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5)右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2分)Ⅰ.图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上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图a和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μg/L及30μg/L的培养液中数量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1)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2)图a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发生了改变。(3)比较a、b两图,还能得出哪些结论是①、②。Ⅱ.科学家曾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流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食物链环节ⅠⅡⅢGP和NPGP=55.6×102NP=1.3×102GP=176×103NP=6×103GP=59.3×106NP=49.5×106NP/GP0.020.030.85R54.3×102170×1038.8×106未利用——62.8%99.7%(1)Ⅱ所代表的动物是,其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该数据不在水蚤的数目100010010045142128(天)甲乙28(天)0451421甲乙ab10%~20%这一范围,原因是。23.(13分)甲图表示用某种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乙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甲图乙(1)从甲图可见,大草履虫的存在使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2)甲图中大、小草履虫之间通过关系而间接发生作用,其作用结果是;乙图中D、E两个种群之间通过关系而直接发生作用。(3)在乙图中,C→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E→C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在细胞中的进行。(4)若乙图表示农田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的目的是。(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与此相符合的行为有哪些?(写两点)①;②。24.(9分)2007年夏,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下面是针对蓝藻的几个问题,请回答:(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来判断。(2)水位偏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3)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对某工厂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I.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回答下列问题: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其中D组起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生物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处于环境最大容纳量,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处于平衡状态,种群增长率几乎为零,种群密度最大,种群数量波动不大,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老年个体数量不会最多。2.【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不同,温度为35℃时,相对湿度95%更有利蝗虫的生存,在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广,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答案】C【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最大容纳量上下保持相对稳定。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只是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故体现不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K/2值)之前。4.【答案】B【解析】:标记重捕法不适宜作为土壤动物的调查估计方法。理由如下:①土壤动物太小,不宜做标记(常见的有蚯蚓、蚂蚁、鼹鼠、变形虫、轮虫、线虫、壁
本文标题:2011年新课标高考复习方案生物配套月考试题(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6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