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章的最后一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前面我们用第一节到第五节分别学习了精、气、血、津液、神,其中,精气血津液它们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源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且通过五脏分布于全身。而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总的概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精气血津液和神之间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气和血的关系、气和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用气血这个术语,作为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代称,常常就这个意义来使用气血这两个字。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又常常从“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这个角度来强调,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言,强调气血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论证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那么气与血的关系,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记住两个原理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气为血之帅。(一)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作用的概称。那么气对血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具体又包括了哪些内涵呢?第一个是气能生血。1.气能生血怎样来理解气能生血?首先,气作为物质含义而言,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的来源之一是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可以化生血液。就这个意义讲,气能生血。其次,中医学所说的这个气,指的是人体之气,它是精微物质,同时它又体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我们讲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肝藏血,血液在体内的运行、在体内的化生都要依赖于五脏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才能够源源不断的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气能生血的第二层意思,是从气作为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的一个标准来理解的,脏腑之气的正常运动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即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就这两个意义来说,气能生血。在病理情况下,气虚则不能化生血液,导致血虚。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强调,对中医学的气不能仅仅理解为是物质,它的内涵不仅有物质意义,还具有生理功能的含义。给大家举个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将来涉猎一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宇宙学的最新的前沿的知识。同学们都能讲出来波粒二象性,讲场。现代宇宙学提出一个概念叫暗物质,什么叫暗物质呢?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直接观察物质运动的所有手段和仪器,观察不到具体这个物质,这个粒子是中子、核子,还有是夸克呢?不知道,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却能够通过仪器观测出来,通过直接看不到的结构所反映的功能效应能知道它的存在。举这个例子只是想帮助大家联想如何来理解中医的这个气,似乎是中医的这个气非常不好理解。强调它是物质,又强调考察它的时候是着重从它的功能来看,从它所产生的效应来考察。现代宇宙学中的暗物质,我们拿暗物质这样一个定义也可以作一种类比,来帮助大家理解中医气这个概念。这是第一个方面,气能生血。第二个是,气能行血。2.气能行血我们在讲气它有推动作用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它能够动推动血液的循环往复,营周不休的循行。气与血相比,气为阳、血为阴,血液循行要靠阳气的推动,从整体是这样来理解。那具体的机制要通过脏腑的功能来实现的。把心作为血液循行的第一个动力,我们强调阳气充沛。肺呢?肺气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脾气呢?有统摄血液,保证血液不溢于脉外的作用。肝呢?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构成阴阳平衡,保证行使肝摄血的作用,使血不溢于脉外。而肾呢?肾阴肾阳为人体五脏系统中诸阴诸阳之本,保证在人体脏腑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才能行使行血的作用。严格来说人体的脏腑通过这些机制来参与行血的作用。把它再高度的概括为气能行血。狭义的解释就是气通过它的推动作用,来推动血液的循行。中医有一句话叫“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说“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能行血,强调的就是气的动力作用。在病理情况下,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瘀。气为血之帅的第三个方面是,气能摄血。3.气能摄血气通过它的固摄作用,保证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在此基础上,具体的机制是,脾统摄血液,不仅如此还有肝藏血,防止出血的作用。至少在五脏系统中,要记住这两脏器特别是脾直接参与的摄血作用。在病理情况下,气虚则不能固摄血液,导致出血。气和血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血为气之母。(二)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表现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而血为气之母则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血对气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血能载气。1.血能载气血能载气,载,就是承载的意思。气为阳、血为阴,从阴阳学说来说,阴阳对立互根,一阴一阳,既对立又互根。阴静阳动,所以中医学认为气无形主动,血有形主静。那么只有动靜统一、动静互涵才能保证气血运行正常。这两者,血和气相比较而言,强调血的静。只有血处于宁静状态,气相比较而言的状态也才能叫做静,而不致于气的推动作用太过,血才能够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于妄行于脉外。就这个意义讲,称血对气而言,血能载气,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血是气的载体。换言之,气必须依附于血液而循行,两者不能分离。病理情况下,血虚则不能载气,大失血的病人,血液大量流失,同时也使气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流失,最终导致气的涣散不收,出现气脱的的病变,我们中医则称为“气随血脱”。这是血为气之母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血能养气。2.血能养气血能养气,养,就是濡养的意思。大家知道,血的来源有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都具有极强的滋润和濡养作用。所以,血在承载气的过程中,又给气以丰富的营养,来维持气的正常的生理作用。病理情况下,血虚则不能濡养气,导致气虚。所以,临床气血不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虚导致血虚,另一种是血虚导致气虚,久之则可出现气血俱虚。以上就是气与血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气与津液的关系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从阴阳学说来定义气与津液,气属阳,津液属阴,而津液又与血非常相似,都是液体物质,都具有濡养作用,所以,气与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但为了区别气与血的关系,我们称气与津液的关系不为气为津液之帅,津液为气之母,而是直接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列出来。具体也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气能生津。(一)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指的是脏腑之气可以化生津液,主要指的是脾胃之气的运化作用。饮食水谷进入人体后,在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作用下,化生为津液。所以,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的运化。临床上,如果这个人脾胃亏虚的话,就会出现喝水多也不能缓解口干口渴的症状,这就是因为脾胃亏虚导致脾胃之气不能化生为津液,而使体内津液不足,所以,除了喝水之外,还应该补益脾胃之气,用益气生津的药物进行治疗。气与津液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气能行津。(二)气能行津津液在体内输布的过程中,必须以气为推动力,这个气来源于五脏,五脏中主要依赖于肺、脾、肾和肝。津液和血一样,自己不能运行,自己运行也是运行到人体的下部,而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形态官窍中都有津液存在,这就需要津液在运行的时候有一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脏腑之气的推动作用。除了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转输、肾的气化、肝的疏泄作用之外,还有三焦的作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就是从气能行津来说的。气与津液关系的第三个方面是,气能摄津。(三)气能摄津气能摄津,依赖的是气的固摄作用,我们在讲气的固摄作用的时候,讲到气不仅能够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还能够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津液,防止它们的无故流失。具体分到各个脏腑,汗液的排泄靠的就是肺气的宣发,尿液的排泄靠的是肾气的气化作用。所以津液的排泄主要是和肺、肾有关。以上三个方面是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气与津液关系的第四个方面是津液对气的作用,津能载气。(四)津能载气我们大家知道,气分为营气和卫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运行于脉中的气依赖于血为载体,即血能载气;行于脉外的气没有无故的散失,就是依赖于津液为载体,即津能载气。当人体内津液大量流失的时候,比如大汗、大吐、大泻的时候,气也会随着津液的流失而流失,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气随津脱”。所以,在中医中我们有种说法叫“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所以,吐下之后往往会出现气虚,可以见到病人会有少气乏力、肢体倦怠等症状。这就告诫医生,在固摄津液的时候,也必须保护人体之气,单纯固摄津液是不可以的。津液对气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津能生气。(五)津能生气津液在载气的时候还能给气以营养,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个脏腑阳气的蒸腾气化,可以化生为气,所以,我们说津能生气。以上这五个方面就是气和津液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方面——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津液,它们都是液态物质,生理上,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补充,病理上,它们也相互影响。那它们三者具体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精血同源。(一)精血同源我们先看精血同源的概念。1.概念:指的是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我们称为“精血同源”。2.表现精血同源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可化血。我们在第一节讲精的功能的时候讲到,精可以化血,讲血的生成的时候我们也讲到,血的生成来源之一就是肾精。原因就是,肾藏精,精可以生髓,髓可以化血。精血同源的第二个表现是血可养精。血液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生成来源,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充养脏腑化生脏腑之精,以不断补充和滋养肾所藏的肾精,使肾精充实。肾藏精,肝藏血,所以,精血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通过气和血的关系与气和津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血和津液非常相似,津和血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为“津血同源”。(二)津血同源我们先看津血同源的概念。1.概念:指的是津和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二者之间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我们称为“津血同源”。2.表现津血同源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津能生血。我们在讲血的生成来源的时候讲到,血液的来源之一是津液。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人体摄入饮食水谷后,经过脾胃的运化,化生为精微物质,其中就包括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心肺之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液。简言之,即津液进入脉中可以化为血液。津血同源的第二个表现是血可化津。血液行于脉中,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津血的这种互生互化的关系,我们就称为“津血同源”。津又可化为汗,所以,“津血同源”也叫“血汗同源”。所以,《内经》中强调“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就是大量丢失,大量丢失血液,汗的来源就会不充;大量发汗的话,血液里面的津液也会不足。也有人将“无”理解为“勿”,意思是,如果这个人大量出血的时候尽量不要发汗,大量出汗的时候尽量不要用破血、放血的疗法。所以,张仲景就直接解释,“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经常鼻衄、经常出血的人尽量不要发汗。但是,如果这类人突然感冒了,必须发汗,这时候该怎么办?要在发汗的同时考虑到他有血虚的不足,要注意补血。下面我们来看第四个方面——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精、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道家将精、气、神称为人之“三宝”。那么精气神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气能生精摄精。(一)气能生精摄精气能够生精,主要强调脏腑之气能够化生人体之精。气能够摄精,强调的是气的固摄作用,气能够固摄精,防止其无故外泄。精气神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精能化气。(二)精能化气精能化气,指的是人体脏腑之精能够化生人体脏腑之气。五脏藏精,精能化气,气来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比如肾,肾藏精,肾精化生肾气,肾气中又有温煦作用的肾阳和凉润作用的肾阴。精气神关系的第三个方面是,精气化神。(三)精气化神精和气是作为人体的基本物质,都可以化神,精和气是化神的物质基础。这是精气对神的作用,那么神对精气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看精气神关系的最后一个方面——神驭精气。(四)神驭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神对精气又有一种驾驭、统摄、调控的作用,我们称为神驭精气。神通过对精和气的驾驭、统摄、调控作用,来促进精和气的生成、输布和正常功能的发挥。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精气神之间的关系,这一节需要大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