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公开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这是徐悲鸿于1940年为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以《愚公移山》为题所作的一幅油画。此画是徐悲鸿画作中的神品,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长达65年的充满传奇的流传后,海外的炎黄子孙终于使这个国宝回到了祖国。2006年6月底在北京以3300万元创下了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记录。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寓言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作品简介返回听课文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曾()不若亡()以应一厝()陇()断穷匮()rènrŭkuíhèjībĕnshuāngchènsŏucéngwúcuòlŏngkuì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解释重点字词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方圆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王屋山现在河南省西北部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将近面对苦于绕远,曲折商量险峻的大山一直全部南岸赞成河南省王屋山下愚公移山的雕塑像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提出疑问凭连……都削减把……怎么样况且,哪里纷纷之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挑敲,凿挖掘泥土用箕畚换牙第一、二段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快九十岁了,面对大山住着。(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绕远。(便)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接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年时间),才往返一趟。阅读第三、四自然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代指愚公你太不聪明了凭连……都草木余年,暮年难道把……怎样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连……都即使何愁,担心什么通“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他,代愚公代愚公移山这件事停止这件事代愚公同“措”,放置第三、四段译文河曲(这个地方)的智叟嘲笑并制止他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尚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这山不会再增高了,哪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山神听到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山岭阻隔了。无陇断焉交流内容:说一说:故事情节议一议:人物形象想一想:故事寓意评一评:艺术特点故事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太行、王屋高且大决心移山、付诸行动驳斥智叟错误观点夸娥氏二子负山而走。故事情节智叟:形象概要愚公:自作聪明、鼠目寸光、知难而退、自以为是,是一个卖弄小聪明的真正的“愚公”。目光长远、有远大抱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意志坚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关于愚公移山精神1918年11月,还是一个北大学生的傅斯年在他自己主编的学生刊物《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人生问题发端》一文。借用这则寓言故事来阐述他自己的理想,并称为“愚公移山论”。傅斯年指出,“为公思想”、“民众意识”、“努力精神”三个方面构成了“愚公移山论”的精髓。民族精神1945年6月11日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标题,把这个寓言故事正式写进闭幕词中。他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愚公移山”成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并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艺术特色情节生动曲折对比和烘托手法的成功运用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结尾的神话结尾的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一切困难的愿望和胜利的信心,是对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全文以神话作结,更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我们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提示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我们国家现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愚公精神。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提示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这篇寓言所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困难、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作业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