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基础)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原因: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的混乱)②阶级矛盾尖锐①民族矛盾尖锐③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面临危机导致4、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冯太后、孝文帝推行改革(目的)。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实行均田制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前期前提内容影响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桑田麻田农民所有禁限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可否买卖?露田国家所有禁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2)改行“三长制”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3)整顿吏治内容:俸禄制;任期制。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农民北魏政权三长制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不利于控制中原,易受强敌“柔然”威胁利于控制中原,并可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2、中后期1)迁都洛阳?特点:移风易俗、全盘汉化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迁都洛阳的意义假如你是生活在5世纪末6世纪初洛阳的一位商人,你会感觉到或看到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变化呢?“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这一材料描绘了六世纪我国北方某一城市的商业繁盛局面,这一城市是A.长安B.建康C.洛阳D.平城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就要多少.其中被封为章武王的王融与被封为陈留侯的李崇,贪婪地想多背一些绢帛,但却都超过了搬运能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伤了腰,王融跌坏了脚.胡太后于是让手下的人取回他俩背去的绢帛,使他俩空着手出了国库.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洛阳伽蓝记》卷二(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上述故事和材料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主题,你知道是什么吗?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木兰家庭成了众多汉化了的鲜卑家庭的一个写照!“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影响,当你发现这一系列墓葬壁画,你会得出什么结论?上述图片和文字史料在告诉你什么?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由上看出,经过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胡人与汉人的生活相互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还能举些例子说明吗?就座方式:“席地而坐”羌族舞蹈用灵魂跳舞的杨丽萍在跳《云南映象》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你能从民族融合的概念解读出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吗?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识、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重点问题分析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功的根本原因)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确立了封建制度)3、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创立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学习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和条件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以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A.均田制B.三长制C.宗主督护制D.整顿吏治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5、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开创性的一项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6、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是A.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B.都直接或间接的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都顺应了历时发展的潮流D.都同守旧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7、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孝文帝改革统一北方民族融合鲜卑贵族统治激化矛盾阶级地方与中央民族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移风易俗改行汉制迁都洛阳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政权封建化、经济农业化、思想儒学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魏孝文帝5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农民宗主北魏政府邻长里长党长农民北魏政府州郡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北魏统治者政治野心的增长,这一问题就愈益突出。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民族矛盾激化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三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阶级矛盾尖锐地方与中央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