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专题2017高三总复习文言文高考考核内容和要求:1、理解B(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E(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实词含义:虚词的用法: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倒装句等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掌握18个虚词的用法考点诠释翻译句子第一课时实词词类活用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文考点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指“海”。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指“酒杯”。掌握通假规律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指“才能”。3.同声旁形声字替代。例如: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高考真题[2010湖北卷]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4.同音字替代。例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要”通“邀”,邀请;“蚤”通“早”,早点。“畜”通“蓄”,储备高考真题[2010山东卷]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通“猝”,仓猝高考真题[2009江苏卷]B.治国不失秉“秉”通“柄”,权柄•高考真题[2011浙江卷]•(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新唐书·张文瓘传》)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不能不省察。监:通“鉴”,前车之鉴。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读音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蚤”通“早”“亡”通“无”“从”通“纵”“说”通“悦”识别通假字的技巧•1、形声辨义法•即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等特点,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2、依声求义法•阅读时如发现某个字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此时不妨用某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解释。•3、归类识记法•同音通假、音同调异通假、同声母通假、同韵母通假、形近通假。二、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好”“中国”(2)词义的缩小:如“臭”“禽”“金”“丈夫”(3)词义的转移:如“涕”“走”(4)词义的弱化:如“怨”(5)词义的强化:如“恨”(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爪牙”(7)名称说法改变:如“庖”“目”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两个变成了一个。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例: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西门豹治邺》练习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蔺列传》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等。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辞让谦让了。另外如“禽”“金”“丈人”等。2.词义的缩小练习②: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沛公居山东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再如“走”等。3.词义转移:练习③: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颜色不少变③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再如:“吾羞,不忍为之下。”4.词义弱化: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练习④: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义: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7.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练习⑤: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三、注意偏义复合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衫作用。◆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②昼夜勤作息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异同:偏义复词,不同。作息:偏义复词,劳作。去来:偏义复词,离去。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园圃:偏义复词,果园(种树的地方)。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之于(句中)/之乎(句末)所谓兼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有的兼词不仅兼义,而且兼音)。【诸】【盍】【叵】注意兼词【焉】不可(一般表否定,贬义)何不于之、于此、于彼(盍各言尔志)(投诸渤海之尾/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居心叵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四、注意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例:“爱”,本义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引申义“爱护”(爱其子);“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吝啬”(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等。比喻义:手足(喻兄弟)、首领(某些集团的领导者;为首的人)、爪牙(喻武臣;勇士;卫士)等。假借义:被——被(通“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坚执锐。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数目,自然数的开始。)(统一)(相同、一样)(专一)(满、全)下: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旦暮且下(攻下,打下)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辞:辞决而行(辞别)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今公子故过之(特意)朱亥故不复谢(有意)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公子引车入市(带领)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为公子先引(引路)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却秦存赵(保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词类活用第二课时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特点: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3.“以今律古”,即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种类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使动用法(例句)使使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臣请完璧归赵(秦国)舍相如广成传舍让名词动词形容词让相如住在…使项伯活了下来使和氏璧完整1、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就能带宾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兼语式,“使(让)……怎么样”。(2)动宾式。(3)处置式,“把……怎么样”。如:齐威王欲将孙膑。译为“齐威王想让(叫)孙膑做将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如: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百余骑兵来见项王。”如:秦王恐其破璧。译为“秦王怕他把璧砸破。”•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