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coldinjureysyndrome)定义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尤其寒冷损伤、窒息、感染或早产所致。简称新生儿冷伤,又称新生儿硬肿症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寒冷、早产、感染、窒息(二)发病机制体温调节功能差寒冷损伤内因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于散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熔点高易凝固–早产儿含棕色脂肪少---缺少产热组织外因毛细血管壁渗透性↑水肿神经反射调节↓棕色脂肪产热↓寒冷损伤体温不升感染或缺氧微循环障碍、DIC组织缺氧热量↓脂肪凝固发硬热量摄入不足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相对大寒冷、摄入不足感染、窒息缺氧棕色脂肪产热不足体温低下缺氧、酸中毒新生儿脂肪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熔点高皮下脂肪凝固皮肤硬皮肤血管痉挛收缩,血流缓慢瘀滞组织缺氧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浮肿血容量减少DIC休克全身多器官损伤【发病机制】病因体温调节差皮下脂肪少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酶饱和脂肪酸脂肪凝固低温散热产热寒冷刺激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收缩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右左短路酸中毒无氧代谢低氧血症摄入不足主要能量为葡萄糖产热疾病感染窒息腹泻心脏病棕色脂肪Brownfat部位腋下/颈部/肩胛/中心动脉/肾脏/肾上腺周围病理生理物质代谢改变窦房结抑制呼吸改变凝血障碍肾脏血流减少脑血流减少脏器血流减少肠道血流减少低体温-hypothermia总结-5低低体重低胎龄气温低低摄入低体温肺出血垂危表现循环衰竭心律失常肾衰竭中毒肠麻痹寒冷季节:早产儿或早期新生儿,保暖不佳的情况下发生夏季:多与感染或窒息有关二、临床表现特点:暗红色、发硬、发凉部位:皮下脂肪集聚的部位全身症状:“四不症”低体温:35℃皮肤症状:冷、硬、肿、颜色改变多器官功能损害多于1周内发病,早产儿多见临床表现典型表现-皮肤冷硬肿循环障碍DIC特点对称性色泽暗红由下向上发展顺序病情分级严重表现不吃四不不动三少不哭不升少吃少哭少动范围:依照烧伤面积计算估计顺序: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皮肤症状:冷、硬、肿、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20%18%14%14%8%26%多器官功能损害:多器官功能低下(MOS):不吃、不哭、反应低下,早期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微循环障碍。多脏器功能衰竭(MOF):严重时休克、DIC、心衰、肺出血、急性肾衰。辅助检查血常规动脉血气DIC指标肾功血电解质心电图胸片诊断病因临床表现程度分度:轻度中度重度硬肿范围<20%20~50%>50%全身情况稍差较差极差体温℃≥3535<30休克DIC无无或轻有鉴别诊断皮下脂肪坏死:生后1-2周出现,多有创伤所致,表现为患处皮肤发硬,界清,继之皮肤萎陷,很少扩展,X线可见钙化,预后良好。新生儿水肿:生后任何时间,由于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所致,表现为凹陷性水肿,下肢及体位低处明显,常见于眼睑、足背、阴囊部。重症预后不佳。皮下坏疽:生后15天占50%,1月占80%,多由于皮下金葡菌、链球菌所致,多见于受压部位,背臀骶部多见,皮肤红硬边不清,中央暗红,有“漂浮感”,发展迅速。及时治疗,预后尚好。三、治疗原则(一)恢复正常体温复温和保暖(二)支持疗法保证热卡和液量逐渐复温(三)控制感染(四)纠正器官功能紊乱(一)复温(二)补充营养和水分可促进代谢、改善循环、有利复温轻~中度(肛温>30℃,腋-肛温差为正值):箱温30→34℃,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重度(肛温30℃,腋-肛温差为负值):箱温比体温高1-2℃,每小时提高箱温0.5~1℃(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体温不升时50kcal/kg.d,水分60-80ml/kg体温上升后100-120kcal/kg.d口服→鼻饲→胃肠外营养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四)纠正器官功能紊乱纠酸、扩容、防治DIC对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应给以相应治疗。(三)控制感染四、硬肿症的预防做好围产期保健,避免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冬季保暖和保证足够热量积极防治感染、窒息、产伤等五、健康教育:1、向家长介绍预防知识,指导家庭简易保暖方法。2、宣传孕期保健的重要性。3、指导家庭成员学习育儿知识,消除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