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艺术类学生就业特点及就业形势分析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一艺术类学生就业特点及就业形势分析第一部分艺术类学生就业特点一、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近几年来,艺术类高职院校随着全国艺术类专业的并轨招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艺术类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艺术类高职院校以艺术类理论教学为中心,以丰富艺术类毕业生实践经验为主线,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增加了大量毕业生。1、应用类就业较好,纯艺术类就业较难。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大致分为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前者包括各种设计和制作类专业的学生,后者则指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舞蹈、美术这类专业的学生。从市场需求上看,应用艺术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在增长,特别是动漫制作、产品包装这类新兴行业需求很大;而传统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狭窄,所以就业相对困难得多。2、艺术类毕业生文化知识薄弱,思想单纯、混乱艺术类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因为学生平均年龄结构普遍差大,层次参差不齐,文化知识较薄弱,学生思想单纯而混乱,是非观念、法制观念淡薄,行为欠规范、可塑性大等。曾几何时,“艺术院校学生既浪漫,又傲慢,更散漫”的说法,成了人才招聘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的一致评语。最近,随着中央电视台电视歌手大奖赛素质考核过程的现场直播,“艺术院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差,专业修养也不怎么样”的批评,开始在百姓中间广为流传。3、价值观念总体积极向上,但也有一些偏激从总体上看,艺术类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向上的新思想、新观念,如开拓精神、创新观念、务实观念、效益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等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使艺术类毕业生的人生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实惠性的滋生,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等等。以上这些思想价值观念在艺术类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也会具体的表现出来。4、艺术类大学生们一方面思维活跃、自信开放,一方面又固步自封、囿于守旧传统。职业价值取向滞后,在就业观念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观念非常薄弱,依然有较强的“等、靠”的依赖心态。指望政府、学校或家长给安排一份工作,害怕参与择业竞争,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感到迷惘,有一种自卑、胆怯的心理;有的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希望一下子就找到一个“可靠的、稳定的、待遇好的”单位就业;还有片面的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要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工作,而对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就业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更谈不上自主创业。5、艺术类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因此他们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毕业生们普遍认为,十几年的艺术之路父母已经花费很多,四年的大学费用也有十几万,这样的投入如果工作后一年只能挣三两万是远远不值的。为回避目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人选择考研或是出国留学,寄希望于更高的艺术探索将来会有更好的出路。这种想法导致他们对自身的实力不能准确估计,更不能兼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的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和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的客观现实,最终导致高攀不成,低就不愿,落得两头皆空,白白错失了几多良机。6、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人功利主义、实惠性的滋生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趋于成熟、理性,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务实与多元化发展趋势,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善于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获取新信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的思想抬头,自主能力较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心理素质不高。在择业过程中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对就业形势、个人的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好什么等比较模糊,也不从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身的竞争实力。他的职业选择是为了个人眼前利益,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不是为了给自己寻找用武之地,不会想到要到能发挥自己特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去。7、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少艺术类毕业生是“半路出家”,本身就“修艺不精”,这些学生或是平时疏于基本训练,不愿做平凡小事,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平时没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在求职择业中就不能跟上社会的期待与要求。虽然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但受高校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影响,“粗放型”的艺术专业教育导致了许多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工作。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用人单位所在地域的选择性、行业的相对集中性、职业选择的自由性、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就业后再择业的流动性等特点。应该通过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加强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加大开发艺术类学生就业市场的力度,做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二、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艺术类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许多艺术类大专毕业生产生了诸如自卑、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恐慌心理等,但是由于艺术类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毕业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1、失落心理艺术类毕业生与其它毕业生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这种高投入势必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希望毕业后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于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会产生一种物质期盼心理的失落。此外,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希望社会能够提供实现这种价值的空间,但当他们因为难以就业而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他们的失落心理就会愈加强烈。2、焦虑心理艺术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自视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急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装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举债求学,渴望毕业后赚钱还债,可是就业无望,自愧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作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3、自卑心理由于艺术类学习投入的高成本和艺术本身的高品位,艺术类专业中有很多较强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实力的毕业生,在当今就业体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他们的处境要相对优越得多。对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就渐渐地在一些艺术类毕业生的心里占据了上风。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逐渐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类毕业生的自卑心理更应该引起重视。4、偏执心理由于我国公平、完善的就业机制尚没有形成,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对细腻化、感性化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有的毕业生不能正确对待,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严重的心理偏执。在就业过程中,艺术类毕业生专业性较强、就业面狭窄,有的艺术类毕业生却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做啃老一族也不改变求职方向。有的毕业生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适应性,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的偏执心理存在于很多艺术类毕业生身上。第二部分艺术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整体的就业趋势和就业大环境分析有专业调查机构曾经公布了不起2008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十名,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三个艺术类专业以相对一般专业较低的就业率垫底。作为全省唯一的综合类艺术院校,以我院为例,近几年我院艺术类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人到2011年的人,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2006年,我院艺术类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0%以上,而2007-2010年,我院艺术类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85-90%之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1、2000年起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开始扩招,许多没有该专业的院校纷纷增设艺术类专业,从而使相当一部分考生把考入艺术类专业作为了进入大学的捷径。按照目前的国内高考招生制度,复试入围的艺术类考生虽然也必须参加文化考试,但他们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低二百多分。正是这一巨大的落差,促使相当多成绩一般的考生为了升学而匆忙间选择了艺术类专业,甚至有的考生是在考前几个月才开始相关学习。相对而言,专业功底不扎实,专业不专使一部分因为把选择学习艺术类专业作为高考入学捷径的学生难以就业。2、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社会对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吸收接纳能力有限;与此同时,当前的高校派遣制度与各地域的户籍档案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因素都制约着对艺术专业毕业生的有效需求。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多向往选择经济发达地区,使得局部区域就业压力增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就更加困难。扩招导致的艺术类学生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培养的人才结构失衡,生源过剩、对口工作岗位相对饱和状态,从而导致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更趋激烈。3、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方面而言,由于特殊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起步较晚,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因此艺术专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欠缺一定的自我修正就业目标和自我调整就业心态的能力,在无形中错失很多机会。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但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眼高手低、浮躁虚夸”。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毕业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纠正自身的认知偏差,改变不良心态,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以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二、艺术类学生自身发展趋势分析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对其本来所从事的职业及事业上获取成就的追求和向往。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人们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行为。当代毕业生正处于新世纪的起点,社会发展为毕业生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艺术类毕业生在校的培养费用很高,为了回报父母的投入,很多毕业生都力求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对职位和薪水的期望值必然也就高,都希望工作自由、轻松些,对于一些条件艰苦的单位也不感兴趣。人生、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职业理想趋于务实。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在职业实践中把职业理想化为现实和自身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2、进行就业心态的自我调适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因此,艺术类毕业生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3、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加剧的主要原因。在艺术类毕业生中择业岗位倾向、地域倾向明显。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艺术类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