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陶渊明·魏晋风度识史:魏晋风度赏诗:陶渊明诗一、魏晋风度历史现场: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月中饮酒,深夜赏雪,觉醒咏诗,又棹舟访友,诗意般的浪漫情怀凸现出魏晋文人名士的雅趣和闲情。而更打动我们的是他和他们不为情所迷,不为世俗所困扰,不为礼法所制约,而以自然而然的心性来驱使真我之情,做到挥洒自如。一百余里的连夜跋涉,到了门口兴尽而返,这样的事情王子猷做得出,东晋很多人都会做。这就是魏晋士人的精神写照。恬淡虚静的心境,达观飘逸的风度,任诞放浪,不拘形骸,彰然成中国历史上猎猎的“魏晋风度”。时代背景:社会动荡,政乱频仍曹丕代汉、司马氏代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阮籍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全者——《阮籍传》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太平广记》魏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自觉时期玄学盛行,清谈日隆司马氏借名教专权滥刑,依附于曹魏集团的人士往往以老庄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来对抗以六经为思想基础的“名教”,从而导致玄学的兴起。“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玄”语出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名士风度:饮酒服药神仙容止任诞放达玄学趣味他们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潇洒不群、那么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药酒、姿容,论道谈玄,山水景色……成了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的衣袖和光环。——李泽厚《美的历程》寒食散:即五石散,五石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石琉黄等。饮酒服药重生——首先要活着魏晋文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普遍关注着个人的生命形态和人格本体。他们追求形体生命的永恒。他们吸收了庄子有关养生的理论,结合道教的修炼、长生、登仙的理论和中医的养生术,加以阐发,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养生理论。药与酒成为魏晋文人的生活必需品。服食这种药之后,由于药性猛烈,服食了这种药之后不能静止下来休息,必须走路运动来散发药力,否则毒性攻心,引发生命危险。因此,魏晋人服药后走路散发,名曰“行散”。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世说新语·任诞》魏晋文人认识到人既然必有一死,在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是那么短暂,不如把握现在,追求高密度的生活。因为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宝贵,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王瑶药和酒能把人带到“身与物化、物我两冥”的逍遥境界。散药和酒能使人废“形”获“神”,体“道”悟“本”。何晏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言语》神仙容止尚美——活得要有品味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裴启语林》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修饰容貌,以“形”传“神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世说新语》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世说新语》追求雅量,声色不动任诞放达任真——活得要有个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日:“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日:“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日:“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阮籍传》阮籍的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然一体的“大人”境界: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玄学趣味清谈——活得要有用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活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魏晋名士重视清谈本身的美,注重思辨过程的美,而对思辨的结果是否正确倒并不在意,对“理之所在”并不十分关心。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暮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世说新语》宗白华:“(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尚自然真性情从整体来看,魏晋士人这个群体在逆境中锲而不舍、执著追求乱世中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以及在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任真自然、高标独立的行应值得后人思考应抱之以“同情的态度”。风是风韵、风貌度是气度、态度内含较丰富的人才会有自然的风度,内含贫弱的人是无风度可言的。所以说,风度的本质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内在品格的美学显现。魏晋风度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形态,伴随魏晋玄学兴起并与玄学倡导的玄远精神相表里,是指魏晋士人的个性气质、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等在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日常生活中的外在表现。魏晋风度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王国维任何一个人载文学史上的价值并非由他自己所决定,而是在同整体加以比较中才能得以判断。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也只有把他放在魏晋作家群中加以比较,才能得出中肯的认识和结论。生平: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晚年(入刘宋后)更名潜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出身破落仕宦家庭少小寄身名士孟嘉1—29乡村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9—41仕隐选择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6岁入桓玄军幕:“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40岁刘裕参军:“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41岁彭泽县令:“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63归隐田园农耕写作思想: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贷。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熹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阮籍等人的失败在于并未找到化解世俗的力量,而陶渊明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趋于心境与物境冥一之境界。陶渊明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玄心:玄远之心洞见:旨深言约妙赏:美的感悟深情:情深意重冯友兰《论风流》“玄心”——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福祸成败及生死存亡置之度外,超越自我而达到无我的人生境界。“玄心”——玄远之心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五)心远:一篇之骨。真意:一篇之髓。心若不远,则难得真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为何誉为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表面上看只是作者隐居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实际上也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写照,中国古人历来就有以花喻人的传统,菊花是清雅高洁的象征,所以这一句要从字面意思和隐含的意思两方面加以理解。“悠然见南山”更是作者“心远”的形象画面,作者所陶醉、所神往的是那远方的青山,而并非官场,并非人事。品味“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的审美差异“望”是一个有意识的动作,它说明作者是“有心”去做,而“见”是无意识的动作,它更能表现作者淡泊的心境,表明作者的悠然自得,所以用“见”比用“望”与全诗的情调更加吻合,也更符合生活的实际。作者是在采菊花时无意中“见南山”的,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望”南山。品味“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内在情韵字面之意:日暮景更佳,鸟儿成群归。深层涵义:岁晚躬耕隐,怡然自乐情。“洞见”——也言彻悟,言出而有警语、灼见。此“见”或非凭籍推理而得;所以表“见”之言,亦非须长篇宏论,仅寥寥数句或几字而已。故有“言约旨远”,或“词约旨远”之深邈。“洞见”——不藉推理而言约旨远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首句虽劈空而至,却乃人世常理。以极深感慨转入“百情”抛远的饮酒体验,生发“形骸化”之感想却以“心在复何言”收结。触发诗人感慨生死的具体情由,始终含而不露,却发人深省、余味无穷。mǐnmiǎn赤松子、王子乔“妙赏”——日常生活审美化。“妙赏”——对于美的深切感觉谁都知道他是第一个写田园情趣的人,可是,怕很少人明白,诗到他手里,才是更广泛地将日常生活诗化。这句话似乎平凡得有点怪,诗当然表现生活,可是,陶渊明以前的诗人就不甚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什么地方没有诗呢?这句话是不错的,而它隐在幽深处,要诗人才会发觉它,显现它,平常的生活成了诗,我们就感觉到它更丰富、更充实。渊明用高尚、平实、真率的态度将生活呈现在诗里,青松、鸡,狗,黄昏的锄头,一触到他笔底,便都染了高贵的灵性和情感。他就从日常琐细的生活,鲜明地显露出自己的个性。——萧望卿《陶渊明批评》陶渊明诗歌创作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田园诗。他的田园诗不仅描写田园景物之美,田园生活之趣,而且真切写出了自已身处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和隐居躬耕的甘苦,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一览无余。《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乡居生活之静暗示抱贫守志之心喜惧之心动展示心灵之澄静“深情”——对万物有深厚的同情。以自己的情感,推到万物,而又于万物中,见到他自己的怀抱。“深情”——与万物之情共鸣饮酒诗(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从陶渊明开始,才把酒和诗连了起来。即使是阮籍——“旨趣遥深,兴寄多端”的咏怀诗的作者,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的,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的境界和趣味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