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水沙上自若。①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②意食人之虎,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①老虎仔细地看了很久,直到用头去触碰他们,希望他们有一些恐惧。文言文翻译一加,施加②料想吃人的老虎,一定先(给人)加之以威势,而(对那些)不害怕(老虎)的人,威势也就无所施加了。二、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刃。①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②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①狼稍微后退了一些,等到屠夫(往前)走(狼)又跟着他。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到树上(第二天)早上来取它。②夫回去了,天快亮的时候前往取肉,远远地看到树上悬挂着巨大的物体,好象人缢死的样子,很害怕。三、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①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①叔敖回答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会死,刚才我看见了,怕离开母亲而死。”四、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伤口)上,①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晋人葛洪著)云,②“蛇衔能续已断之指如故”,是也。①一天后受伤的蛇离开了。农夫取那剩下的草叶来治伤口,都灵验。②蛇衔草能接续已断的手指象以前一样,对啊。五、永之氓(百姓)咸善游。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②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①一天水涨得很大,有五六个百姓乘小船,横渡湘江。船行到江中心的时候破了,大家都游泳。②已经过河的人立在岸上呼唤且大声喊叫,说:“你愚蠢到了极点,受蒙蔽到了极点,自身将要死了,要财物干什么?六、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①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②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①楚相的门人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无德行,一定是他偷了您的玉璧。“一起抓了张仪,拷打数百下,张仪不服罪,就放了他.②张仪做了秦国的宰相之后,写文檄告诉楚相说:“原来我跟你喝酒,我没有偷你的玉璧,你鞭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吧,我回头将要盗取你的城池。七.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1)皇上命令封德彝推举贤能之人,很久都没有推举出什么人才。(2)君子用人就好象使用器物一样,各取所长,古代把国家治理得好的人,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借用人才的吗?只担心自己不能了解别人,怎么能虚妄地否定一代之人才呢?八.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1)做事的人常常会成功,行路的人常常能到达目标。(2)我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常常去做而不放弃,常常去走而不停止罢了。九.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1)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2)老百姓穷就危害乡里,轻视家庭,危害乡里轻视家庭就敢于侵犯上官违犯禁令,侵犯上官违犯禁令就难于治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而动乱不安的国家常常是贫穷的。十.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1)太宗得到了一只鹞,非常漂亮与众不同,私下里放在自己的手臂上(把玩)。(2)郑公(魏征)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上前禀告事情,趁机说起古代帝王安逸享乐之事,含蓄地委婉地来劝谏。(3)而(皇上)一向尊敬魏征,想让他把话都说完。十一、桓公(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1)国君以什么为贵?(2)做人君的以老百姓为天,老百姓亲附他那么国家就安定,百姓辅助他国家就强大,百姓反对他国家就危险了,百姓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十二、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阳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哪里有做臣子的开他的国君的玩笑的?(戏:开玩笑;嘲弄)(2)点燃蜡烛来照明,与在黑暗中行走比哪一个更好呢?十三、公(陶侃)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一坛糟鱼)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有足。(2)你自己不种田,却以糟蹋人的稻为游戏。(3)因此老百姓勤于农业生产,家家自给有余。(1)你做官,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益处,反而增加了我的担忧。十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1)我奉使命到您这出使,现在您不问我的国君却先问年岁(收成)与百姓,哪里有先问低贱的然后才问尊贵的呢?(2)不对。如果没有收成,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来的君主?所以有舍去根本的而去过问枝节的吗?十五、皇甫文备(人名),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人名,即徐有功)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1)没多久,文备被人告了,徐有功审问后从宽处理了。(2)你所说的,是私人的怨忿;我遵守的,是国家的法律。怎么可以因私怨而使国法受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