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知识点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3.“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A.先验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经验论的观点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规律7.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循环论的观点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1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1.“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B.实用主义真理观C.主观真理观D.形而上学真理观12.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所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的水平213.“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C.承认了国家是个历史范畴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14.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15.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16.生产价格的构成是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D.全部预付资本17.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后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B.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18.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19.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两者A.成正比例变化B.有时成反比例有时成正比例变化C.按相同的方向变化D.按相反的方向变化20.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A.1000B.2000C.1500D.12002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与时俱进C博大精深D科学严谨2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3.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2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广延性25.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3水源、可以为类鸟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事物联系的多样性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2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B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暂时的C物质是客观的,运动是主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B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C“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D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2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29.发展的实质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知觉—表象D实践—认识—实践31.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32.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3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3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A.先验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经验论的观点3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一定、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4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3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规律38.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循环论的观点3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4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4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和旅行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42.“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B.实用主义真理观C.主观真理观D.形而上学真理观43.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所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的水平44.“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C.承认了国家是个历史范畴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45.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46.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47.生产价格的构成是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D.全部预付资本48.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后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B.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49.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5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50.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两者A.成正比例变化B.有时成反比例有时成正比例变化C.按相同的方向变化D.按相反的方向变化51.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5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法官审理案件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53.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这件事说明()A认识具有前瞻性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5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5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矛盾分析法B逻辑推理方法C观察实验方法D归纳演绎方法56.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A生产劳动B经济制度C政治制度D社会意识5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制约和影响社会发B决定民主的发展程度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D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5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59.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A生产关系B政治关系C生产方式D思想关系60、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A.马克思和李嘉图B.马克思和圣西门C.马克思和费尔巴哈D.马克思和恩格斯61、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