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英汉词汇衔接与翻译研究综述作者:周黎阳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1期摘要:文章对英汉语篇衔接中词汇衔接与翻译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粗略梳理,阐述了词汇衔接理论的产生渊源、分类方法、发展脉络,总结了英汉词汇衔接翻译理论的成就与不足,旨在归纳国内外词汇衔接与翻译的研究特点、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展望发展方向。关键词:语篇衔接;词汇衔接;英汉翻译二十世纪50年代起,语篇语言学开始兴起与发展起来。语篇语言学又称为话语分析或者篇章分析。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黄国文,1988:1)。语篇语言学的兴盛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以及翻译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国内外词汇衔接理论研究衔接是语篇的本质属性,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韩礼德于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概念,使得衔接由一个普通词汇变为语言学术语。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分为五大类: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及词汇衔接,其中词汇衔接方式包括两大类:复现和同现。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或其它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相互衔接。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1)原词复现;(2)同义词、近义词复现;(3)上下义词复现;(4)概括词复现。同现关系指词汇在语篇中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局部-整体关系、搭配关系等(Halliday&Hasan,1976:248-261)。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方法十分经典,广为借鉴,黄国文在其《语篇分析概要》一书中对词汇衔接的划分即是参照的是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但韩礼德、哈桑对词汇衔接的这种分类相对比较笼统,界限比较模糊,尤其是关于同现,因此韩礼德也在随后的论著中不断修整自己的理论。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入门》二版(1994)和三版(2004)中先后作出调整,先把词汇衔接重新划为三类:重复(包括同根词)、同义(包括概括词、上下义词、整体局部关系)和同现(Halliday,1994:331-333),后又更正为:阐述关系——重复(包括同根词)、同义(包括反义)和上下义(包括(概括词);扩展关系——整体局部关系;同现(Halliday&ChristianMatthiessen,2004:570-577)。国内外其他学者也试图描述词汇衔接方式。霍伊建立的语篇词汇衔接模式,范围更为宽泛,主要要包括词汇重现和同一转述,其中,词汇重现不仅包括同形同义词的简单重复,同根词的曲折重复,还涵盖了照应、替代等。转述则相当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的主要要范围(Hoey,1991)。我国学者胡壮麟则综合英汉语篇的特点,将词汇衔接方式分为五大类:(1)重复;(2)泛指词;(3)相似性:包括同义、近义、反义关系、序列关系,其中反义关系又分为相反关系和互补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反关系指可以分等的有程度差别的词龙源期刊网类关系,而互补关系只有两个对立项组成,这两个对立项之间没有中间项,对其中一个的肯定便是对另一个的否定;(4)可分类性:包括上下义、局部与整体、集合关系与一致关系,其中上下义关系和整体局部关系的区别是,前者是命名上的内涵,后者是实体上的内包;(5)组合搭配,这里的搭配虽然也指同一语境下相关词的共现,但是狭义的组合搭配,不是韩礼德所说的广义同现(胡壮麟,1994:112-128)。朱永生(1995)对韩礼德和哈桑的同现提出了补充,他提出可以用词项在及物性系统中所发挥的语义功能如搭配方式进行分类,如“过程+对象”,“动作者+对象”等,这样可以对那些既衔接但语义关系难以区分的语项做出恰当的分析。词汇是语篇的基本要素,词汇衔接关系对语篇的连贯有重要作用。根据霍伊的研究,在韩礼德和哈桑的文本分析中词汇衔接占了所有衔接点的42%(Hoey,1991:9)。在大多数语篇中,词汇衔接及照应、替代、省略等语法手段和逻辑联系语都会交替出现;只靠一种联结手段的语篇,即使有的话,也是少数的(黄国文,1988:136)。但正如韩礼德所言,语篇的词汇衔接效果,特别是搭配衔接(同现)的效果十分微妙,难以判断,不似语法衔接的效果那样清楚(Halliday&Hasan,1976/2001:261),因此词汇衔接的内容及分类方法一直都是备受关注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描述。二、国内外语篇词汇衔接翻译研究翻译活动自古就有,但以翻译为对象的翻译研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事情。一般认为,霍尔姆斯(1972)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是译学的开山之作。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理论大体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在60、70年代达到鼎盛状态(陈浪,2011:18)。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语言的影响,随后,翻译研究者又尝试把研究领域扩展到翻译行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社会、文化因素的关注,导致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冲击了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势头。但二十世纪几十年代后,以语言学为途径的译学研究随即也找到了新的方向,那就是与语篇语言学结合,将语篇、语境与翻译联系在一起,与翻译功能、社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呈现了新面貌(陈浪,2011:42-43)。受语篇语言学启发,在实际翻译中已经有不少人把语篇当做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司显柱,2001)。语篇翻译论重视的是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而且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种模式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包括它的语言体现形式和它的交际功能)来决定,翻译中传递的是原文的语言含义和语言使用(即交际)功能(张美芳,黄国文,2002)。语篇翻译研究主要借助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做分析工具。这方面国外做得比较好的有豪斯、哈蒂姆和梅森(1990)、贝尔(1991)以及贝克(1992)等(陈浪,2011:44-45)。哈蒂姆和梅森在《语篇与译者》(1990)一书中,创建了语境三维研究模式。贝尔(1991)认为,语用分析主要履行两大任务:一是分离通过语义分析器的信息的主位结构,二是对此信息龙源期刊网进行语域分析。语域分析的风格参数有语篇基调、语篇方式和语篇范围三者(Bell,1991)。贝克的《换言之》(1992)将系统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翻译语篇分析中,并把翻译问题的探讨上升到语用层面,是译学界将韩礼德系统功能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成果。我国学者近年来在语篇与翻译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陈小慰,1998;2000;萧立明,1999;司显柱,1999;李运兴,2001;张美芳,1999;2000;2001),这些研究都是从功能语言学和语言使用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张美芳,黄国文,2002)。其中李运兴的《语篇翻译引论》(2001)是国内第一部以语篇理论为框架探讨翻译问题的专著,书中结合语篇的内在特征讨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翻译问题。随后,张德禄在其著作《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运用》(2003)中,也谈及语篇连贯与翻译问题,探讨了对源语篇影响连贯因素的分析、对目标语篇的先行研究、连贯对等的实现条件以及衔接手段的对等等问题。近年来,语篇翻译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收录于张敬源主编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2010)一书中,其中黄国文、司显柱、张美芳等一批学者就语篇翻译研究的理论建构、语境理论与翻译、纯理功能理论与翻译、句法理论与翻译、评价理论与翻译、语法隐喻理论与翻译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国内外关于语篇翻译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实践证明语篇翻译研究是一种优化模式,但目前的语篇翻译理论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实际翻译实践。关于词汇衔接翻译的专门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多于语篇翻译论著中顺带提及,所占篇幅无一例外都很微小。国外涉及词汇衔接翻译的力作是贝克的《换言之》(1992),在本书中,“语篇”层次的分析是她强调的重点,从衔接角度探讨的“语篇对等”,重点在于强调译者必须认识到不同的语言衔接手段使用的频率和场合不会相同,译者必须考虑语言的各自特点,以便使译文的表达最终实现顺利交际的目的(陈浪,2011:54)。书中第六章专列了一小节讨论词汇衔接的翻译。贝克(Baker,1992:206-210)认为,任何一个词项都或多或少内含语外涵义,这使得百分之百重构源语篇的词汇网络成为不可能之事,这时候译者应对该词项做翻译上的微调转换,以确保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词汇衔接效果。但即使这样,还是会有一些时候出现重大调整,特别是对于那些语外涵义浓厚的词项,在目的语中往往失去了它的隐含词义,比如一些成语在翻译中常常失去整条词汇链,除非在目的语中也正巧有类似的说法;贝克还指出,不同的语言偏好不同的词汇衔接手段,比如阿拉伯语与英语不同,在衔接手法上偏好同词重复,而不喜欢用词语替换方式,因此,在翻译中为了保持信息流畅性,译者应做出适当的转换。国内学者涉及词汇衔接翻译的论著有:李运兴指出译者要对源语和译语的衔接手段有深入了解,尤其是后者,要能熟练运用,由于两种语篇的衔接手段各异,翻译过程中的转换在所难免,应尽量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他还针对同义衔接和组合衔接分别举例阐述翻译策略(李运兴,2001:132-142)。张德禄(2002)探讨不同文体、不同用途的语篇是否在指称和词汇衔接所形成的衔接模式上有不同的表现,并在《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运用》(2003)中第十章关于语篇连贯与翻译的讨论中谈及非结构性衔接(指代和词汇衔接)的对等翻译,认为应该在目标语的组织方式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完好保留原语的主题衔接链。同时指出汉语在词龙源期刊网汇衔接手段上和英语有较大区别,如汉语中当一个项目多次出现时,通常运用词汇重复的形式和省略形式等(张德禄,2003:238)。其他论文还有:《词汇复现的跨句衔接功能和翻译》(罗林泉,2007),《英汉语指称照应对比与翻译》(黄艳春,黄镇定,2006)从不同方面讨论个别词汇衔接手段的翻译等。另外近年来也有不少优秀硕士论文是关于词汇衔接的,如《汉英词汇衔接对比研究及对翻译实践和教学的指导意义》(许高,2005);《论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的翻译》(周翔,2007);《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以儒林外史及英译本为例》(彭静,2010)等等。由此可见,把英汉词汇衔接与翻译结合专门研究并不多见,多是从语篇、连贯与衔接等较为宏观的角度探求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且以中文名著的英译解析偏多。在讨论词汇衔接的翻译时,也常常重点描述复现的对应翻译,忽视同现的翻译探究。结语在语篇语言学研究中,衔接与连贯是两个基本概念,也是国内外学者热衷研究的主题,但虽然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从宏观上讲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张德禄,2001),关于衔接的微观领域的论述各家不一,一般侧重语法衔接研究而对词汇衔接的研究稍显薄弱且并未形成界内统一理论框架,仍然值得后继学者探究。文章旨在通过对国内外词汇衔接与翻译理论研究现状的详述,总结英汉词汇衔接的发展脉络及其在翻译领域内的运用,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薄弱环节,展望研究方向,抛砖引玉,愿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研究基本资料。(作者简介:周黎阳,讲师,硕士研究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