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一中初二第一次月考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绥靖.(jìng)瞥.见(piě)颤.巍巍(chàn)一模.一样(mú)B.脂.粉(zhǐ)竹篙.(gāo)匍匐..(púfú)转弯抹.角(mǒ)C.拂.晓(fú)鞠.躬(jū)桥头堡.(bǎo)名副.其实(fù)D.珐琅..(fǎláng)箱箧.(qiè)迫.击炮(pǎi)锐不可当.(dāng)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赃物融合荡然无存月明风青B.制裁宽恕丰功伟绩高屋建瓴C.荒谬健忘世外桃源响彻云宵C.悼念恍惚眼花缭乱张慌失措答案:B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1)我省著名作家吴克敬的新作,《珍藏的父亲》,为农民著书立传,作品中充满着一个作家的悲悯情怀,再次了他抒写了尘世中的人情之美,扎根黄土大地传承优秀文化的创作理念。(印证验证证明)(2)当年,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曾是,但在1937年和1942年曾两次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洗劫,损失巨大,(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应接不暇)答案:印证、数不胜数4.经典诗文默写(6分)(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便要还家,。(3)斯是陋室,。(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皆出酒食。答案:(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设酒杀鸡作食(3)惟吾德馨(4)濯清涟而不妖(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无案牍之劳形5.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1)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在“秋词”一诗里,写过这样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以此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我也同样有这样的感受。(2)春之萌动与锐气,夏之蓬勃与繁华,冬之萧瑟与寂寥,其实也都包括在秋天里。(3)一年四季里,唯有秋天是写不尽也画不尽的。(4)秋天的前一半衔接着夏天,后一半融入冬天。(5)它本身又是大自然最半饶的成熟期。(6)因为,秋的本质是矛盾与斑斓、无望与超逸、繁华与短促、伤感与自足。1)第(1)句中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将正确的写在下面横线上。2)语段中有两句话顺序颠倒,应该把第句和第句调换顺序。3)第6)句关联词语有误,应该将改为。答案:1)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在《秋词》一诗里,写过这样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以此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我也同样有这样的感受。2)第(2)句和第(3)句换。3)因为改为因此6.名著阅读(2分)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判断。结合相关情节各举例分析。温馨的回忆:【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示例三】《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真理的批判:【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示例三】《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二、综合性学习。(7分)(一)7.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华社联合国2015年2月26日电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5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曰,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1分)材料二:二战时期某年度亚洲部分国家死亡人数统计表国家战争死亡人数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数百分比中国约18,000,000至20,000,000约3.48%~3.86%朝鲜半岛约378,000至483,000约1.6%~2.06%菲律宾约557,000至1,057,000约3.48%~6.6%曰本约2,621,000至3,120,000约3.67%~4.37%(2)根据以上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论。(1分)你的结论:材料三: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国举行了举世矂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展示国威军威,凝聚全民力量。广大网民纷纷发表感言,为阅兵活动点赞:网民“春春lucya”:看着战机飞过广场上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高涨,泱泱大国气势恢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网民“老朱”:这次大阅兵是对美丽中国的“精神礼赞”,更是开拓未来的“集结号”。当今的中华民族已是今非昔比,一个崛起并强大的中国永远都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3)作为一个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中学生,你对如此盛大的活动一定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请你也针对9•3胜利日大阅兵活动发表你的感言。(至少用上1个成语,1分)你的感言:答案:(1)联大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2)示例: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许多国家死亡人数众多,损失惨重。②在抗战中,中国的死亡人数最多,超过千万。③战争给被害国带来极大的伤害,施害国日本也未能幸免。(言之有理即可)(3)示例:人民军队以严整的军容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世界目光的检阅,那场景怎不让人热血沸腾!为祖国欢呼,祖国万岁!(二)请你参加“漫步诗苑,含英咀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4)活动一【巧手填诗】(1分)请选择下面意象中最符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一项()灞上秋居⑴灞原风雨定,晚见()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A.雁行B.燕飞C.西风D.猿啼(5)活动二【思辨论诗】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诗,但是班里有同学不太喜欢,认为学习古诗意义不大,请你从以下材料中提取要点,组织语言帮他认识到学习古诗的必要性。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浓缩了我们母鱼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材料二: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是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材料三:一位大学老师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答案:古典诗歌不仅浓缩了母语的精华,而且还是中国文化最好的载体,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典诗歌对我们是非常必要的。(6)活动三【拟题赏析】(2分)为新闻拟标题,不超过22个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伴随着董卿朗诵苏轼这首千古绝唱《念女娇.赤壁怀古》,在央视热播、圈粉无数的《中国诗词大会》昨晚迎来了最后一期总决赛。总决赛现场,包括45岁的新都第一中学语文老师夏昆在内的5位高手,向擂主李子琳发出挑战书,最后的总冠军被意外杀出的黑马——法律系女大学生殷怡航获得。有专家点评,与其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诗词高手的较量,不如说这是一场诗词的狂欢,该节目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一脉相承,这些节目之所以火爆,在于寻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途径,用流行方式引导国人传承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答案:5大高手挑战擂主《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掀起诗词狂欢三、阅读(共15题,计46分)(一)根据《陋室铭》《爱莲说》两文内容,完成8-11题。(12分)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1)斯.是陋室()(2)无丝竹之乱.耳((3)可爱者甚蕃.()(4)不蔓.不枝()答案:(1)指示代词,这(2)使之乱(3)多(4)蔓延,滋长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丝竹之.乱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出淤泥而.不染四十而.不惑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复出焉.D.花之隐逸者也.余闻之也.久答案:A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答案:(1)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2)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11.两文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爱莲说》一文为了突出莲花的高洁形象,还用了那种写作手法?略作分析。(2分)答案:托物言志,衬托,用菊花的逃避世俗来正衬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用牡丹的追逐名利来反衬莲的高洁。(二)马灯(18分)①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虽然它的玻璃罩上已染满了岁月的风尘,虽然它用铁丝制成的提手和三道铁制的护栏已经锈蚀,虽然它底部的油箱早已干涸,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却一直在发着它的光。②一位爱好古瓷的朋友说过,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能够听到摆在他房间里的古瓷瓶发出的轻微但却清晰的声音,那些声音组成的旋律,如幽秘的编钟的碎韵,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知道,世间所有的人和事,它的是非曲直,往往决定于人们恪守心底的那种不灭的理念。真的,看到那盏马灯,有时我会听到有人叫我,声音永远是低低的,急促的,其中交织着木头轮子敲击着已经冰封的河底的声音。于是,我会看到那盏已经干涸多年的马灯依旧亮着,它那混浊的如古铜一般色调的光,会一直延伸到我的书桌。③有一个雪夜,我半夜醒来,忽然被我书房里的一种光所吸引,那分明是雪的映照,可是我却仿佛看到一种光正在我面前延伸。在大别山千回百折的山道上,身着灰色军装的队伍正在夜色中行进,一个手提马灯的少妇站在路口,默默地,一直送最后一个战士从她身边走过,消失于崇山峻岭的那团浓黑之中。那是油菜花开得一片粉黄的江南,西江月正在云中浮沉,一个老渔夫背着一个负伤的战士,在油菜花的掩护下,爬到江边他的小屋。在长江深夜的涛声中,他就是在一盏马灯的光下,为战士裹起流血的伤口。④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多少漫漫的长夜,多少曲折的道路,井冈山的下弦月下,遵义的会议桌上,延安窑洞的鸡鸣声中,它照亮过在中国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那些人物,照亮过他们将天下置于掌中谈笑风生的那些音容笑貌,照亮过多少伟大胜利的蓝图,见证过多少伟大诗篇的诞生。⑤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白山黑水,黄土红崖,两湘三晋,五岳三江,那些慈母用泪线缝补的衣衫,那些妻子用挂牵绣制的鞋底,那些独轮车在雪上留下的辙印,那些战士用鲜血书写的决心,有多少是在那盏马灯的微弱的不断闪动的光芒之下留下的丰碑、留下的史诗。⑥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我们望着沉入火海的乡园哭泣过,我们扶着硝烟迷漫的壕墙沉思过,当我们在雪里掩埋过自己的战友,当我们重新打起那面弹痕累累的旗帜,深深的夜色里,唯有它永不背叛地与我们相依相伴,在最黑暗的时刻,追随于我们的左右。⑦当月明星稀之夜,当杏花春雨之夜,当梧桐叶落之夜,都曾有一盏马灯的光,在其间忽明忽暗,或隐或现地穿行于整个的北国,映照过整个的江南,它以它永远默默无言但却永远执着、永远无比温柔又永远如铁石一般坚定的光,那种浓浓的、黄黄的、有时甚至模糊但却无比忠贞的光,照亮我们伟大的历史。灯光里,轻轻的一句话,默默的一张纸,心的跳动,血的奔腾,和对朝阳的呼唤与对明天的向往交结在一起。⑧现在有多少美丽的灯啊,那一片一片的辉煌,曾使多少人心醉身迷,可是你知道那楼头每一盏室灯的光里,都有我们当年的那盏马灯的光吗?深深地看一眼我们面前的许许多多的普普通通的灯火吧,希望你永远能从中看到我们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我们那盏曾经照亮过一代人的道路的普普通通的马灯。⑨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它锈蚀了,但它依旧年轻;它干涸了,但它依旧发光。它的光已经融入今天所有的灯光里,所有的灯火里。它像当年一样默默地跟随着你,守护着你。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12.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1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世间所有的人和事,它的是非曲直,往往决定于人们恪守心底的那种不灭的理念。14.第③段中少妇提马灯送战士和老渔夫马灯下救伤员的具体材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15.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