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比较作者:谭婧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8期摘要:英雄崇拜存在于许多文化中,中美电影中也有许多英雄形象。两国电影中的这些英雄形象各有特色,有同有异,笔者认为这反映出两国的文化和价值取向。笔者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并为探究其中的原因做出一点小小尝试。关键词:英雄形象;个人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何谓英雄?《人物志》有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多指具有高超能力、不凡勇气、坚韧品质的人,他们或带领人们做出具有巨大意义的事情,或自己做出了重要的事情。英雄崇拜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心理,几乎存在于古今中外的每一种文化中。与之相对应的英雄主义,不仅体现着特定社会的道德与文化追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完美的社会人的形象,作为标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英雄的形象是不尽一致的。英雄主义的核心在于评价英雄的社会价值,不同文化之间的分野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什么样的人能够被社会主流群体视为英雄。中美文化在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上就贴切地体现了这一点,二者按照各自的价值体系创造了各自的英雄。一、中美电影中对英雄的呈现电影作为现当代最为重要最具有表现力的文化载体之一,其中有很多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向全球输出的狂潮中,英雄题材可以说是其中最具杀伤力和冲击力的王牌。《超人》、《蜘蛛侠》、《钢铁侠》、《美国队长》、《蝙蝠侠》等系列电影塑造出一群具有超自然能力的superhero(“超级英雄”);《谍影重重》、《第一滴血》、《虎胆龙威》等系列电影也打造出让观众热血沸腾的孤胆英雄;而在《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电影也塑造了一种别样的平民英雄——通过自身坚持与不懈努力实现“美国梦”平凡美国人……这些电影席卷全球票房,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电影中这些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而在中国的电影史上,也不乏英雄题材的优秀电影。《英雄》中潇洒飘逸又胸怀天下的侠士满足了世人对于古代中国英雄的想象;以一代武术宗师、民族英雄黄飞鸿为题材拍摄的电影有上百部;《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等电影讲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勇敢无畏的人民的抗争与牺牲,他们也都是英雄。龙源期刊网二、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异同这些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较为直挂地反映出两种文化对英雄的定义和看法,仔细比较,有同有异。1、中美电影中英雄形象的相同特征首先,英雄大多都具有超过常人的品质,例如超强的个人能力,聪明的头脑或者过人的胆识。从中美电影经常扮演英雄角色的演员形象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强壮的身体、发达的肌肉,如中国的演员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美国的史泰龙、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杰森·斯坦森等。其次,英雄都心中向善,同时又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而这可以说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电影中的反面角色往往也实力超强难以战胜,而大反派和大英雄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双方的心之所向和品质意志,也正如电影的结局,战胜反派和困难的永远是正义一方。最后,英雄们往往都要经历过一番磨难考验才能修成正果。有句名言说重要的不是生来伟大,而是变得伟大,同理,重要的不是生来就是英雄,而是努力完善自我克服困难最终成为英雄的这个过程更有意义。2、两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又各有区别。(1)人力与“神力”中国电影中的英雄虽然也都有过人的品质,却也大多都是凡人肉身,几乎都是凭借自己的刻苦与勤奋来获得超过普通人的力量。而在美国电影中,英雄们的形象则更富有想象力,他们往往与生俱来或者后天获得超自然的特殊能力,如蜘蛛侠彼得·帕克是因为意外被一只受过放射性感染的蜘蛛,有的英雄故事则脱胎于神话故事,因而英雄所具有的是神力,如《雷神托尔》中的托尔就是神话中北欧神话中掌控暴风和闪电的雷神。此外,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们更擅长利用高科技的力量,如《钢铁侠》中的托尼·斯塔克的超凡能力就来自于他对于金属的运用和对电脑技术的娴熟操作,《007》系列的男主角的御用座驾都是最新款的顶级跑车,而且其所具有的许多高新功能都还只是概念化的,超前于当前科技水平的。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传统中国的价值观里存在着顺应自然的观念,正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美国这个建国三百余年的年轻国家而言,其国力增强乃至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与科技大变革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美国人也天然地有一种技术崇拜。(2)完美与不完美龙源期刊网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大多都以近乎于完美的形象示人,甚至有点“高大全”的影子,不仅心地善良、能力出众,还果断勇敢、谦逊有礼,没有性格和能力上的缺陷。但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们则不那么完美,就像《特洛伊》中半神阿喀琉斯全身刀枪不入,唯有脚踵是因为其未沾到冥河水而没有被赋予此神力的,最终被暗箭射中其脆弱之踵而死;在《巴顿将军》中,巴顿将军的性格十分傲慢,只按自己的意志做事情,几乎不会考虑世俗观点:《钢铁侠》中的托尼·斯塔克被塑造成一个桀骜不驯的、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这在传统意义上,不是一个“好男人”的形象,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影片中惩恶扬善,虽然不完美,仍然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英雄。而或许正是这些不完美,使得英雄的形象比一个完美“理想人”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更有血有肉。(3)重视集体利益和重视个人价值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多推崇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从属于共同体,共同体利益优先于个人,也就是说英雄个人往往要为集体利益做出让步甚至牺牲。例如电影《叶问》中的武术家洪震南为了同胞们的安全与中国武术的尊严,不惜与外国拳师抗争致死,令人扼腕;叶问从忍辱负重到挺身而出的过程也是他从求得一己安生到维护民族尊严的升华。而美国的英雄电影中则透露着更为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它们更强调的是英雄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英雄”的这个过程,更是主人公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个人追梦的旅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说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决定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作为数千年来在广袤土地上共同生活和劳作的结果,中国人趋于依赖亲属群体,群体界限较确定,群体成员的地位与生俱来,几乎没有通过个人努力得以改变的可能性,这就使血缘关系一直是整个社会火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表现在这种传统中的集体主义,就是强调个人与家庭、家族、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而忽视个人的权利。而个人主义思潮的中心在20世纪之后就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迅速与美国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相结合,逐步造就了美国独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的成就的取得并不以他人为代价,美国广袤的土地和丰饶的资源为每个潜心追求自我成就的人提供充裕的汇报,无论财富、地位还是名望。[1]在美国的电影中,上至叱咤风云的社会精英,下至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人人都有成为英雄的可能性,这种全民性质的“英雄梦”和全体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国梦(Americandream)”存在着天然的对接和包容性。中美两国的电影中,虽然英雄形象有区别,但是英雄却也总有相通的地方。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化,电影在社会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正如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我们塑造了建筑物,建筑物也塑造了我们。同理,我们塑造了英雄,英雄也塑造了我们。英雄和电影,都是时代的产物。电影作为艺术作品,从视觉、听觉、思想上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作为一个社会推崇的价值观的实体化,电影中的英雄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他们不仅向世人展现着真善美,使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释放,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对于人们而言,有着榜样的力量,英雄们的言行对于观众也是极大的鼓舞,这种鼓舞最大龙源期刊网的诉求是希望人们成为英雄,无论是自我实现,还是造福集体造福社会,这种鼓舞教人们相信只要一心向善,努力不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注释: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