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P17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1941.议程设置功能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2.内容: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来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路的目的。3.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①“0/1”效果或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②“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③“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4.分析理解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理论P1991.起源:“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2.“沉默的螺旋”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3.分析理解网络时代中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P2041.概念: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①背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②着眼点: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③培养分析: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框架”理论P2081.新闻框架: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事件的利益关系。2.框架效果:框架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它会影响我们的信息处理结果,对事物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的这种影响称为框架效果。“知沟”理论P2141.知沟假说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2.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①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②传播技能上的差异;③已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④社交范围的差异;⑤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⑥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上限效果”假说P2161.概念: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主要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即大众传播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2.三条论据: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大众传播的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是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度或范围的知识。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即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感觉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如果受众的个人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注:对比“知沟”假说示意图与“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P216-217数字鸿沟P2181.四种差异A(Assess)——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的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个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B(Basicskills)——指的是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C(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D(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媒介素养P2191.包含的六个方面①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媒介信息的识度能力(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③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④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在信息洪水中选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⑤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产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能力)⑥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2.三个阶段①保护主义阶段②注重辨识能力阶段③能动赋权阶段“第三人效果”理论P2201.定义: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2.研究的意义(答案不确定):A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B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C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3.学会案例分析第十三章国际传播P229定义:国际传播是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日本学者鹤木真曾经为国际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的三个阶段P235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第一阶段:以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第二阶段:从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书《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发表,这是争论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第三阶段:从美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文化帝国主义P242定义: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在进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三个特点:1.它是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2.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化文化支配3.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第十三章国际传播P229定义:国际传播是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日本学者鹤木真曾经为国际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的三个阶段P235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第一阶段:以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第二阶段:从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书《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发表,这是争论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第三阶段:从美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文化帝国主义P242定义: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在进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三个特点:4.它是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5.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化文化支配6.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