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优质学校实施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罗河镇中心小学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方案一、项目提出的背景:(一)基础和条件:罗河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老校,2006年8月罗河镇对所管辖区小学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为全新的中心小学。“兴学利民的传统理念,乐学创新的时代风尚”是学校服务家长、与时俱进的写照,学校以“勤奋求实的科学态度,绿色和谐的教学生态”为要求,围绕“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良好的“爱学、勤学、会学、乐学”的学风。目前学校取得的荣誉有:市县级文明单位、县级先进单位等。1.师资力量:目前,学校有22个教学班。在岗教职员工46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有28人,中级职称占66.1%;小学一级教师15人,占32.6%。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教师2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4.8%,教职工平均年龄超过35岁。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各类公开课、比赛课的展示,1人次获市级课堂教学三等奖,近15人次获县级教学三等奖以上,1人获得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10人次获得县级优秀班主任称号。2项课题在市级立项并顺利结题。近年来,学校各项教科研成果获得县级二、三等奖。教师队伍日渐成熟。2.流程管理: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学校以骨干教师为引领,通过乡镇少年宫各项活动的开展,通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推进与深入,培养了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注重教学流程管理,教学要求做到:说课(要有符合班级教学特点的要求)——研课(要有适应学生个性的设计)——备课(要有有效性达成度的目标)——议课(要以课例的反思以及改进建议)——上课(要有教与学的“课例”剖析)——评课(要有提高有效性的改进措施)。3.课程建设: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与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等各方面都有所落实和体现。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三类课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正在构建、完善校本特色课程。学校进一步引导教师参与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的学习和讨论,推进了教师把握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校本培训,逐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加强了教师备课能力建设,通过集体教研活动、流程管理的检查、反馈评估等办法,不断指导教师提高备课有效性,制定了符合本校本班实际的教学目标,安排了适切的教学内容,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校发挥英语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指导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建设目标。(二)托管与推进:本学期,罗河镇中心小学利用优质资源作为“新优质学校”创建的尝试,包括教育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德育文化、师资队伍、学生发展诸方面将提升罗河镇中心小学的内涵发展。“和谐·人文”与“孝道文化”作为新理念将被运用在创建新优质学校的过程中。“和谐·人文”将以构建和谐校园思想认识作为指导,充分认识“人”(即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关键性作用,紧紧围绕“人”,一切着眼“人”,努力发展“人”,在创建新优质学校推进中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孝道文化”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1.认识价值,实现自我:学校提供的是一个舞台,是教职工每个“人”提升梦想、实现价值的地方,在这里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教职工来自四面八方,优秀人才的引入,管理团队的进入,带来的将是不一样的文化气息,甚至有价值观、人生观的差异、冲突。教职工汇集在同一个校园同一个氛围里,就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对工作、对任务认识与理解的不同,这些认识、理解能够得到统一和提高,对于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校园文化是大有裨益的。2.以人为本,发挥作用:在“和谐·人文”的过程中,学校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主体作用,推进并不断强化人积极融入校园文化的意识。让“人”主动地融入这个氛围的建设中,去感受它、欣赏它、赞美它,最主要的是建设它、爱护它、深化它,才能将自我价值实现的梦想化为现实的动力,从而真正融入到“和谐·人文”的过程中,实现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主人翁意识地发挥。在“孝道文化”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正真领悟对家长对老师对身边的爱。(三)学校的优势:1.通过发动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精神的收集、整理、实践、总结与落实,全体教职工学习、传承了百年老校的办学精神,大家工作勤奋,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整体面貌积极向上,学校和谐发展。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新教师的充实,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教师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的能力得到提高,推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发展有了潜力。3.学校不断探索培养、锻炼教师师德师能的校本培训模式,例如,学校通过课题的申报、研究来统领学科教研组建设,在学校例会上,着力培养教师队伍,在学习、思考新时期班主任队伍建设新要求的同时,学校逐步形成与积累了校本培训的经验。4.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增强,学校每学期通过对教师自报校级课题和县市级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管理,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形成积极参与、主动实践的研究氛围。(四)学校的环境:学校现有建筑面积11560多平方米,操场和广场近6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三万多册。学校建有校园网,配有多功能室、实验室、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学校硬件配置齐备。学校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学楼三个楼层都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主题,如,一楼为“校园生活细节”、二楼为“黄道婆与纺织”、三楼为“英雄人物代表”。一走进教学楼,就让师生、家长体会、感悟学校的办学思想——兴学利民的传统理念,乐学创新的时代风尚,勤奋求实的科学态度,绿色和谐的教学生态。浓郁的文化氛围,每一层走廊、阅览室的设计无不给学生以引导与启迪。每一个景点,处处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营造了宽敞、和谐、雅致的育人环境,更体现了一所百年老校的新的活力,蓬勃向上的氛围,展示出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倡导以特色促发展,学科教学注重学以致用,活动结合科技、音乐、绘画、等特色项目的展开,以及体育项目模式的探索,学生社团注重内涵的活动推进等等。(五)存在的问题:1.教研组管理的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学校始终秉承着校风正、人心齐的氛围,教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勤于耕耘。同时,学校通过各教研组的推动,推进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实践研究。但由于过多的依赖学校层面的引导,教研组和备课组缺乏不断扩充知识、主动迎接挑战的意识,以致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缺乏创新、主动精神,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不快,指导课堂教学的进展力度不够,师能提升不快。2.教科研有效性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拓展:教育科研以课题、统整为载体,相应可借鉴的做法较少,需要自我不断地摸索与积累。学校结合实际申报了相关的课题,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寻找整合的切入点并进一步加以研究取得成效是学校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3.理念形成方式转变需骨干进一步引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有所变革,但是推进有效教学的能力不足,专业化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脱颖而出的区级、校级骨干,如何有效辐射团队,引领教研组、课堂教学还需学校搭建平台,深度推进。二、项目的初步界定:1.确立创建项目,认识项目目标:做好教研是提高全校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置条件,学校将结合课题推进教研建设。项目主题:抓实课例研究;项目要求:丰富教研内涵;项目目标:推进有效教研。2.界定课例研究,关注组织形式: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课例研究具有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基本特点。课例研究关注教师已有经验的原行为,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以一节课的研究为基点,聚焦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围绕具体的教学情境,通过团体运作的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因此,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教研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然而对课例研究的设计和安排等方面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课例研究的效果,进而影响到教研活动实效。本项目聚焦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此项目研究的推进,将进一步丰富学校教研文化内涵,构建适合华泾的教研模式,以实践和谐托管提升学校内涵的的目标。三、项目实施的目标和价值内涵:(一)项目的研究目标:1.课例研究的目的:以课例作为推进本项目抓手是因为:教研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教研工作就是在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行进,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的发展。因此,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推进学校教研活动,首先得明确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能达成的目标。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践来进一步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的分析、梳理,从中找出带有共性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开展课例研究。2.适切课例的选择:课例是教研组有效开展活动、研究的载体,因此,课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必须适合教师共同研究,这样才能提升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有效性。因为,适合教师共同研修的课例是值得思考的,有研究价值的,其答案或解决问题不能简单的套用原来方法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重新分析、建构的。因此,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必须选择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具有教师共同研究的价值。其次,适合教师共同研修的课例,必须关注有利于不同层次的教师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他们参与研究时的准备状态也是不同的。因此,课例的选择要面向不同阶段的教师发展的需要。3.课例研究的氛围: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它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课堂,它注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合作,围绕问题(课例)进行不带有褒贬色彩的“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反思教学,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以丰富教研内涵。教研组建设中以课例作为互相讨论的重点,再来反思课例在教学中作用,通过相互交谈让教师教学时的情景,及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组研讨活动才可能吸引每位教师。因此,只有教师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教研活动,才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提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而提升教研的有效性。(二)项目研究的价值:1.理论价值:本项目对于完善我校教研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校将以申报课题《新理念下农村小学“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作为载体,推进对实践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实践模式)的探究。课例来自于教学、反思与教研之中,应该是“教学相长”的范畴,其核心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教”,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关注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关注每一学生的问题。因此,此过程是一种共享共生的活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与学真正展开相互作用,以教材为中介,形成一种新的视界。这个新的视界,是通过多极主体相互作用而“视界融合”的结果。教研之中以课例作为研究的内容,这种共享意味着分享,是文化知识的共享,是情感价值、人生经验、人生意义的共享。共享的结果便是参与者(教师)的共生,即共同生长。2.实践价值: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也是研究教学相长的最好载体,因此,课例研究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因为它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让教师运用经验和知识来反思教学,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多元理解,促进教师临“堂”经验、实践智慧的生成。教研活动是学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和研讨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一所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温床,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有效动力。而基于课例研究为内容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实施,既是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三)项目研究的内涵:1.教研模式研究:本项目旨在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现状,以教学实际问题的课例作为教研活动的核心,进行系列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