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2011)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神华集团,组织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6家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在百余个煤矿试点运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一套现代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并作为行业标准予以推广应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本质安全型矿井的自然选择。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学习贯彻〈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11】33号),2013年3月15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通知》。此后,省政府组织举办一系列培训班,全面推广和应用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瑞金煤业一直在探索一条建设兼并重组煤矿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安全管理模式,从“五型瑞金”(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管理高效型、科技支撑型、和谐发展型)的目标出发,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六大系统管理、安全风险抵押、三评价一评定、过程控制、煤矿安全生产综合评价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作为瑞金煤业,我矿经历了全面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逐渐打造出一个专业化的管理班子,和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在相对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基础上,导入和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条件日臻成熟。为了全面提高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使我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努力实现“事故为零”的奋斗目标,按照国瑞公司统一部署,结合我矿安全生产实际,编制了《瑞金煤矿安全风险预控手册》,作为我矿全面实施风险预控管理的标准和依据。通过建立“风险辨识、分级评估;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岗位协同、全员参与;总结提升、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机制,解决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彻底消除安全风险,从而达到“装备完好、行为规范、管理高效、本质安全”的管理目标。本手册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概述。介绍了矿井基本情况、开采技术条件、生产系统基本情况、安全生产组织架构、安全风险预控实施计划,以及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流程。二是危险源辨识与评估。主要介绍利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及事故机理分析法,对全矿生产系统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危险源辨识及分级分类情况,并对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三是生产系统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按照危险源分类情况,从风险预控角度将生产系统划分为通风、瓦斯、防尘等13个管理要素,明确了各系统管理标准、管控措施和责任主体,从而有效防范风险。四是岗位职责和规范。为将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具体岗位,将全矿安全生产管理和生产作业岗位划分为69个工种,并对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安全要点、岗位技能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五是培训、检查与考核。为保障安全风险预控各项措施的落实,制订了员工教育培训专项方案,明确了检查要点和各项考核要素。以上五部分内容涵盖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核心要义,形成了“危险源辨识与评估→生产系统控制和职责行为控制→培训、检查及考核提升”的闭环模式,是我矿落实和执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具体操作规范。在手册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国瑞公司和新密市煤炭管理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按照“简单、有效、实用”的指导思想,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编制成了在我矿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手册。由于安全风险预控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当煤矿开采区域变化、开采工艺变更、矿井装备升级、管理能力提高时,本手册内容将随之更新、补充和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借鉴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结合我矿安全生产实际,我们将不断细化分解,逐步建立起科队级风险预控体系,并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强化执行力度,使其真正在我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由于时间仓促,编制人员水平有限,本手册内容难免有偏颇、疏漏甚至错误之外,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将不断纠正偏差,弥补疏漏,改正错误,逐步形成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安全机制,达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最佳匹配,真正实现矿井的长治久安。2013年9月20日目录第一章概述...............................................1一、矿井概况..........................................1二、矿井开采技术条件..................................1三、矿井各系统基本情况................................9四、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构架.............................11五、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织和实施计划...............13六、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流程.............................14第二章危险源辨识与评估................................16一、安泰煤矿危险源概述...............................16二、管理组织及职责...................................16三、危险源矩阵表.....................................17四、危险源分布情况...................................18五、危险源分布清单...................................20六、各工序及岗位危险源辨识..........................31七、危险源评估......................................117第三章生产系统安全风险管控措施.......................167一、风险控制领导小组及职责..........................167二、生产系统风险管控措施表..........................167第四章岗位职责与规范.................................206第五章保障措施.........................................281一、成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保障工作小组................281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培训..........................281三、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检查与考核....................283四、其他保障措施....................................2851第一章概述一、矿井概况安泰煤矿位于新密市超化镇湖地村,距县城10km。隶属于郑煤集团国瑞公司。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地质储量为177.4万t,可采储量为109.6万t。开采二1煤层,矿井正常涌水量38m3/h,最大涌水量76m3/h.属于瓦斯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倾向等级为Ⅲ类,不易自燃。矿区东西长约2.3Km,南北宽约0.9Km,面积约1.2843Km2有公路与县、乡公路和国道相连,交通较为方便。图1-1交通位置示意图二、矿井开采技术条件郑新安泰(新密)煤业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证件齐全。井田2面积为1.2843平方公里,开采二1煤层,矿井开采标高+74~+106m。截止2013年底,保有可采储量177.4万吨,剩余服务年限5.6年。矿井瓦斯等级为瓦斯矿井,2013年瓦斯鉴定,绝对瓦斯涌出量0.57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2.50m3/t,煤尘爆炸指数为16.00%,有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等级为三类,不易自燃。(一)地形地貌1、矿区为低山丘陵地形。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矿区地形位于绥水河河谷地带,最高标高244.0m,最低标高约184.5m,相对高差59.50m。2、水系矿区位于河谷地带,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流经本区的绥水河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尖山南麓,为双洎河的一条支流,向南汇入双洎河,最终汇入淮河,对于采矿安全具有一定威胁。3、气象矿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或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雨量637.2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年平均蒸发量为2139.11mm,年平均气温14.2℃,日最高气温44.6℃,最低为-11℃,最大冻土深度为18cm,最大风速为22m/s,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二)地质特征一、地层本矿区为沉积岩地层,其中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全部为第四系冲积层所覆盖。以下将本区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上部为蓝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下部为灰黄色泥质灰岩。三、石炭系(C)1、上石炭统本溪组(C2b),本组地层平均厚度为7.50m,厚度变化大,为浅灰至深灰色铝土岩。与下伏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下界为本溪组铝土岩顶,与本溪组呈连续沉积,上界止于L9石灰岩(或相变为硅质泥岩)顶面。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将太原组分为三段,即:下部灰岩段、中部砂泥岩段及上部灰岩段。现分别对该组上、3中、下三段地层描述如下:⑴下部灰岩段:自一1煤层底至L4灰岩顶,平均厚16.00mm。下部为第一、二、三、四层灰岩和一1至一4煤。L1~L4灰岩分布稳定,常合并为1~2层,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并富含海百合茎和假希瓦格蜒化石,可作为本组的重要标志层。⑵中部砂泥岩段:自L4灰岩顶至L7灰岩底,平均厚48.50m。下部为砂岩及泥岩组成,中部由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岩组成,上部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局部夹有细砂岩,有时夹煤线。⑶上部灰岩段:由L7~8、L9三层灰岩和一8煤组成,平均厚13.50m。下部的L7~8灰岩呈灰色,致密坚硬,夹燧石条带,层位稳定。L7灰岩较厚,L8灰岩较薄,两层灰岩间夹一薄层泥岩或一8煤。顶部的L9灰岩极不稳定,沿走向有时相变为薄层菱铁质泥岩,其顶部即为与上覆山西组的分界面。本组地层厚度平均78.00m,与本溪组呈连续沉积。4、二叠系(P)底界为石炭系太原组L9灰岩顶面,上界止于金斗山砂岩底面,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含煤地层总厚度610m,分上、下两统八个煤组,本矿区主要保留有山西组和部分下石盒子组地层,上部地层被剥蚀缺失。(1)、下二叠统山西组(P1s):上界止于三煤组底部的砂锅窑砂岩底面,主要以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组成,二1煤层老顶砂岩(即大占砂岩)为中粒砂岩,层面上富含云母片,具碳质面,发育水平层理,为本组地层的重要标志层之一。也是煤层及区域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之一。本组地层所含的二1煤层,层位稳定,为本矿的开采对象,其本身也是一个良好的标志层。本组地层厚度平均66.00m,与太原组地层呈连续沉积。(2)、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本组地层包括三、四、五、六这4个煤组,下自山西组顶,上界止于七煤底砂岩底面。岩性主要以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线组成。三煤组地层底部的砂锅窑砂岩,厚9.00m,为灰白色中粒砂岩(顶部为细砂岩),距二1煤层约60m。本组地层总厚度约300m,上部部分地层被剥蚀,残留地层厚度平均约49.00m,与下伏山西组呈连续沉积。(3)、第四系(Q)4区内分布广泛,与下伏二叠系呈不整合接触,平均厚度约28.00m。主要由砾石、黄土层夹砾石、黄土层组成。(三)地质构造矿区属新密复式向斜之北翼,地层基本走向为67~120º,倾向157~210º,倾角约7~10º,平均8º。矿区中东部为一组宽缓的倾伏向斜和背斜构造相间排列,该向斜和背斜轴向南北,向南倾伏。本矿区发育有2条正断层,南部发育一条区域性断层樊寨正断层,该断层走向100°,倾向10°,倾角60°,落差300~400m。区内北西部发育有湖地正断层,该断层总体走向75°,倾向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