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区域经济发展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王振洪《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9期摘要:高职院校肓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经济;校企合作;办学特色高职教育经过10多年的补偿式发展,逐步转向内涵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然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短、投入水平低、行业支持少、教师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其总体办学水平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一、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之本温家宝总理对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而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理念和风格。”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这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准确定位,也是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深刻揭示。《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创建办学特色”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可见,类型特色的创新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实现学校的内涵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使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教师素质、育人文化上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学校是否能在这些方面形成与高职类型特色相适应的办学特色,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给予高等职业教育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特色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唯有在自身办学积淀、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走出传统模式,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教学的适应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才能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高职院校在办学特色建设中的认识误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隐性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质为灵魂,以显性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服务能力为标志。但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来看,在如何打造高职办学特色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对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内涵特征认识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功能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类型特色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条件支撑。由于对类型特色的认识不到位,使得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地梳理清楚自己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真正地梳理清楚内涵建设的路径。二是错误地将“大而全”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规模越大办学特色就越明显,专业齐全、学校综合性强就有特色。实际上,一味追求专业数量的扩张,而不顾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资源的支撑力,必然会出现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影响教学质量的严重后果。三是片面地追求特色项目而忽略办学特色的系统性。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搞短期的特色发展项目,企图以几个特色项目来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缺乏长远的整体培育战略规划。这实际上是背离了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规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难以形成可长期发挥作用的办学特色,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的内涵发展。三、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策略与路径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只有真正嵌入区域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教师、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培育特色,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发展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形成具有自身文化烙印的内涵特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彰显目标特色是核心高职院校需要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相关性,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对接企业预期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特色作为办学特色的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突出的职业人才。1.专业设置体现区域特色。高职院校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动态地、科学地进行专业布局,那么在为市场提供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持中,它的地位和作用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学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要有前瞻性,必须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面。关键是建立“稳、增、调、退”相结合的专业设置机制,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具体来说,就是要及时增设或重点支持处于上升发展周期的朝阳产业、国家或地方重点扶持产业所对应的专业;适应地方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时调整原有专业的培养方向;对产业之间通用性较强、保持良好就业状态的专业,要稳定其规模;对处于产业发展的衰退期、技术上没有升级换代可能性的专业要压缩规模,乃至退出。2.培养目标赋予发展特色。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兼顾针对性与适用性、融合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可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审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符合职业成长要求的、具有一定知识架构的学习平台,尤其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的工学结合的培养过程中,形成较好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时,重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养成、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设诸如地方产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等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专门课程,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学生职业发生变更时,能够凭借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实现有效转岗或重新就业。3.培养过程具备开放特色。高职教育是跨界的教育,需要学校主动走出校门,在基地、课程、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行业企业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其学习载体、模式、环境及评价等都有着鲜明的职业工作特征,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按“做中学”进行教学设计,这就需要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而开放的程度就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人脉关系、文化历史背景、服务研发等方面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努力搭建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共同就业、共同发展的平台。同时,组建区域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兼结合的督导队伍,实施从培养方案、教学实施到毕业生质量调研的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的全程监控、反馈与修正,使人才培养质量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二)培育专业特色是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精细化要求,培育专业的鲜明特色,创建有持久发展后劲的专业群体,是高职院校持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1.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各专业围绕区域对应产业在模式、课程、师资、基地、服务、质量上创建个性特色,高职院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实践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将行业企业特点与专业自身进行匹配与对接,基地建设强调校内外基地的统筹规划与功能互补,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应用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坚持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编写实训教材,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区域典型产品、案例、项目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的改造后引入课程,依托校内外基地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系统的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实践中成长。2.实行分层分类培育。高职院校应系统规划、精心布局专业建设,准确预测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用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以特色培育为核心,分层分类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所谓分层是指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体系,逐层建设、螺旋提升。分类有二个含义,一是针对专业的产业背景、历史积淀和学科特征分类设定特色专业建设标准,二是特色培育点的选择与培育路径不能千篇一律,需充分考虑专业与地方经济、产业之间关联的特殊性,遵循专业自身的发展性。有的专业可考虑其独一性,有的专业可考虑某一方面的独特性,优势专业则可以是培育其在社会和行业中的不可替代性。3.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特色专业培育离不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保障,高职院校要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双赢”的原则,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统筹行业企业资源,将其合理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有效解决专业建设及特色培育过程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梳理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努力挖掘企业的受益点;另一方面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质收益。在特色专业培育过程中,关键是实现三个突破:从中小企业合作为主向品牌性规模企业以及国际化组织的合作拓展;从单一的实践教学拓展到招生就业、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如果是综合性高职院校,也可以从单一专业的合作向多个专业群的抱团合作转变,以凸显跨其专业群的互补优势。有条件的专业可以与区域内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实体或虚拟“学院”,共享软硬件资源,完善校企双向参与的办学机制。(三)锤炼教师特色是关键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高职教师的行动领域既涉及专业科学与职业专业工作的理论,又涉及学和教的职业实践。因此,高职教师特色应体现在由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教育理论及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构成的能力结构上。1.分层分类的教师培养。如何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不同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与规律,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和标准,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并使其制度化。一方面,分别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新教师的培养方案,有选择地通过学历进修、国内外培训、企业实践、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途径进行培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梯队。另一方面,分层分类系统设计培养内容和考核目标。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环节,对新教师、有企业背景的教师、高职称教师等分别设定测评内容;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环节,以不同的任务驱动实践效果,对于高层次人才以承担校企合作项目为主、鼓励他们到行业企业兼职或担任行业协会职务,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话语权;青年教师以生产实践为主,提高其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2.专兼一体的团队管理。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的优势,结合专业建设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门力量搜集行业企业技术人才资料,做好兼职教师资源储备。可参照社会行业企业机构设置,改变传统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架构,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设置项目部、工作室、事业部、开发部等专业级组织,将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按其专业学科或服务专业纳入各相关部,实行专兼教师一体化管理。在这样的架构下,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享受同等的科研奖励和评优评先,激发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组织专兼教师共同参与职工培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应用性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等,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同时,以此为平台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生产过程、需求和项目,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与科研服务互动、学校与企业双赢,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益。(四)打造文化特色是灵魂充分发挥以职业特色为主导的校园物质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特有的作用,通过高职文化构建中的校企融通,以职业化的环境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为重点,为学生职业成长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1.引进企业文化,形成高职特征的校园环境文化。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让职业价值观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切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专业对应的职业文化为建设内容,打造与企业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