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八章地缘政治的发展与未来
第八章地緣政治的發展與未來李銘義義守大學助理教授講師介紹:李銘義博士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博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席格中心訪問學者義守大學助理教授電子郵件:mylee@isu.edu.tw目錄壹、前言貳、地緣政治的發展及流派參、地緣政治的未來肆、結論定義「地緣政治主要在探討國家與空間所產生的權力關係,而空間則因不同時期各項因素的變化產生不同的意涵。」簡言之,地緣政治理論可爲戰略家和政治家提供一個從中觀察國際關係的現實框架,地緣政治家們通過集中注意「權力政治學」中那些最持久的方面,而對國際關係進行客觀的分析。《國家有機體》拉采爾雖被視為地緣政治理論之鼻祖,但是就「地緣政治」(Geopolitics)一詞的使用,則是瑞典政治學家契倫(Kjellen)首創。契倫是瑞典哥德堡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的政治學教授。1901年,契倫在斯德哥爾摩出版了《國家有機體》(StatenSomLifsform)一書。1916年,《國家有機體》一書在德國萊比錫出版。其主要觀點為,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的雙胞胎兄弟。契倫發展了拉采爾的思想,認為地緣政治是一門政治科學,應把國家作為地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象來認識的科學,而政治地理則是一門地理科學,研究人類政治共同體所處的地理位置。這一觀點將政治地理學理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結合,把國家理解為有感覺和理性的生命,遵守生長、發育和衰亡的規律。契倫把空間看成是國家有機體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認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家,只有突破有限的空間範圍,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海權論馬漢從全球地緣角度進行國家對外戰略研究。1890年他著名的《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年》(TheInfluenceofSeaPowerUponHistory,1660~1783)出版,首次提出「海權論」。他分析了海洋的歷史,特別是英國全球影響增長的歷史,而得出結論:美國必須控制海洋,特別是戰略上重要的海上航道,這樣做對保持大國地位是決定性的。他提出「建立一支具有機動作戰能力的龐大海軍,並在國外擁有足夠多的加煤基地,具有堅固的海洋防禦體系,以便確保美國的生存。陸權論陸權論的觀點首次出現在1904年麥金德發表的《歷史的地理樞紐》(GeographicalPivotofHistory)一文中。在這篇論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心臟地帶」(Heartland)這一戰略概念,成爲「第一個以全球戰略觀點來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並於1919年發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DemocraticIdealsandReality)一文,修改了原來的樞紐地區(Pivot-Area)的範圍。他根據對海洋大國進入能力的重新評價,把樞紐地區的範圍向西擴大。在名稱上使用「心臟地帶」代替原來的「樞紐地區」。麥金德的觀念核心是用兩分法把世界分成陸地和海洋兩大部分。針對世界陸地,他把歐洲、亞洲和非洲稱為世界島,將它與世界其他地區分開。在世界島上,麥金德把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區與其他地區劃分開來,把核心地區稱為「心臟地帶」,將後者概括為「內新月型地帶」。在世界島之外,包括整個美洲、大洋洲等被麥金德命名為「外新月型地帶」。這樣,在麥金德眼裡,儘管世界是一個整體,但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地理界線,把世界陸地劃分成「心臟地帶」、「內新月型地帶」、「外新月型地帶」等不同地緣政治區域,並強調「心臟地帶」具有突出的戰略價值,認為它是世界政治的樞紐。空權論杜黑繼「海權論」、「陸權論」後,於1921年提出「空權論」。儘管他的理論貢獻主要是在軍事戰略特別是空軍學術方面,但他把地理環境和戰略相結合以及使地緣政治視野從平面變為立體,仍使他在地緣政治理論發展中佔有一席地位。其代表作為1921年出版之《制空權》(TheCommandofTheAir)一書,充分表達了其「空權論」的基本觀點。德國地緣政治學派德國地緣政治學派的代表人物為德國的豪斯浩費將世界劃分四個泛區:1.泛美區:南、北美洲聯合,以美國為主導;2.泛亞區:以東北亞、東南亞至澳洲實現聯合,以日本為主導;3.泛歐區:使歐洲與非洲統一,以德國為主導;4.泛俄區:使蘇聯的領土加西南亞及印度,以蘇聯為主導。豪斯浩費的這種生存空間的設計,實際上是以大國列強為中心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設想。這種泛區劃分對於戰前德、意、日軸心國的世界戰略有一定的影響。德國在1941年前的向東進佔東歐,向西擊敗法國,向南進入北非,其行為與泛區構想是一致的。邊緣地帶論邊緣地帶論(Rimland)是斯皮克曼(N.J.Spykman)於1944年出版的《和平的地理學》(TheGeographyofthePeace)一書中所提出的論點,斯皮克曼曾任耶魯大學國際研究所主任和國際關係系教授,在麥金德「心臟地帶論」的架構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邊緣地帶論」,並對「心臟地帶論」提出質疑,他認為,假如中國和印度達到高工業化,蘇聯在中亞地區位置的重要性將減少,因此,蘇聯的力量仍將存在於烏拉山以西的歐洲,而非中部西伯利亞區域。因此,斯皮克曼提出了與麥金德相反的學說,即認為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較所謂的「心臟地區」更為重要。這些「邊緣地區」居於海洋邊緣與「心臟地帶」之間,包括歐洲(蘇聯除外)、小亞細亞、伊拉克、阿富汗、印度、西南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東西伯利亞地區,這一「邊緣地區」是陸權和海權之間廣大緩衝地區。因此,斯皮克曼得出結論:「欲控制世界島,必須控制歐亞大陸,欲控制歐亞大陸,必須控制邊緣地區。」現代世界體系華勒斯坦(I.Wallerstein)在1974年出版的《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TheModernWorld-System)一書中,提出世界體系論的觀點,他在分析當代地理空間時,把世界體系論「核心」(Centre)與「外圍」(Periphery)的關係看作是最重要的關係。華勒斯坦認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如何依靠技術和在利潤的驅動下,從17、18世紀始逐漸將原本與他同存於近代世界的各種體系納入自己的軌道。「核心」是指以經濟和社會複雜性為表徵的資本集中地區,這些核心地區在經濟結構上相對自主。「外圍」是指在經濟、社會和文化上依附於核心的地區;「半外圍」(Semi-Periphery),則是指那些不明顯屬於上述兩類區域的地區。三個世界論三個世界論是毛澤東在1974年2月會見非洲尚比亞總統時,所提出對當時世界局勢的看法,他指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美國蘇聯原子彈多,也比較富,第二世界,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原子彈沒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富,但是比第三世界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高邊疆」地緣戰略思想1982年,美國防情報局D·格雷厄姆將軍在《高邊疆—新的國家安全戰略》一書中,提出了「高邊疆」地緣戰略思想,是當今世界高科技戰略思想的代表。所謂「高邊疆」,指太空領域。作者認爲,美國具有開拓邊疆的歷史傳統。在人類歷史上,一個國家若能從人類活動的一個領域最有效地邁向另一個新的領域,就能取得最大的戰略優勢;在太空領域,美國決不能讓別人掌握主動權。該地緣政治思想實質是:美國要開拓和利用空間領域發展經濟和加強軍事實力,在美蘇的全面競爭中佔有戰略優勢。文明的衝突杭廷頓(SamuelpHuntington)在《文明的衝突》(TheClashofCivilizations)一書中提出,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已發生根本的變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對立與衝突已不復存在,今後的世界將進入文明衝突的新階段。在文明的衝突中,文明是衝突的主體,以文明為界,世界將重新劃分陣營。在當今世界上,文明有以下若干種類: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東正教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等。杭廷頓預言:在文明的斷裂帶上,將出現重大衝突。他進一步預言說:冷戰結束後,世界主要衝突將在西方文明與儒家—伊斯蘭文明結成的同盟之間進行,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將共同向西方文明挑戰,形成西方對抗非西方的格局。大棋盤《大棋盤》一書於1997年出版,作者布里斯新基是美國著名的戰略學者,曾經在美國政府任職,在書中,作者就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新形勢,以麥金德的「心臟地帶」論,作為分析當前國際形勢的藍圖,在誰主宰世界島,誰就主宰世界的假設下,阻止歐陸出現一個主宰的霸權,是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問題。因此,本書試圖為美國找出威脅其全球霸權的地區及國家,在承認誰能掌握歐亞大陸誰就能稱霸世界的原則下,如何有效壓制歐亞大陸國家的崛起並能有效掌控是本書的重點所在。作者認為:要掌握歐亞大陸必須先掌握四個關鍵地區,包括西歐(法國、德國)、俄羅斯、歐亞巴爾幹、遠東(中國),並就這四個地區之地緣政治特色,制定因應策略太空政治—空間時代的經典地緣政治學杜爾曼(EverettC.Dolman)提出,太空中的潛在資源極其豐富,任何一個國家如果能夠有效控制它,這個國家就能支配地球上所有政府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命脈。他在其著作《太空政治—空間時代的經典地緣政治學》(Astropolitics:ClassicalGeopoliticsintheSpaceAge)中,根據自然特性,描述了空間的四個鮮明的太空政治領域。它們是地球、地球空間、月球空間及太陽空間,就像麥金德理論中的東歐一樣,地球空間是太空政治中最生死攸關的競爭場所,控制地球空間,不僅能確保對通向外層空間通道的長期控制,而且它還提供對地球戰場的現實優勢。正面觀點要理解地緣政治,首先必須明確「地緣」實則代表的是「人文地理」的概念,即它是以一定的氣候、地貌、土地等自然條件爲物質基礎的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結果。地理環境本就處在一個動態的結構中,並且它是在一定生産力條件下生産、生活的人改造活動的結果,純自然的環境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所考察的地理因素,原本就是以一定的技術條件爲前提,技術的進步不會倒過來取消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是會進一步促使其生長、豐富起來。影響地緣政治的地理因素除了地理位置本身之外,更主要的是地理的內容,如資源、人口、文化構成、社會經濟生活方式等,這些地緣差異是技術的力量所難以填補的。負面觀點忻華在其〈地緣政治論:世紀末的再思考〉一文中,認為地緣政治已經過時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兩點:1.認為軍事技術已高速發展,特別是核武器、導彈與衛星技術突飛猛進,地理因素在軍事戰略上的作用幾乎減化為零,只要有高精度的導彈與性能優越的軍用飛機,便可越過一切地理障礙,去打擊任何目標。美國奇襲千里外阿富汗山區的恐怖份子基地就是一例,所以地緣政治論在軍事戰略上已無任何價值。2.認為當今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科技投入,知識經濟是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經濟發展對資源之依賴度越來越小,資源分布等地理要素對世界經濟乃至於全球政治不再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以地理環境分析為基礎的地緣政治論不再有重要意義。影響因素未來影響地緣政治的新元素有三,分別為:經濟的一體化、資源的爭奪及高科科技的發展,這三個面向將在未來賦予地緣政治一個全新的面貌及視角。資源的爭奪工業經濟時代,對資源的加工和消耗使資源在世界政治經濟關係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上升,佔有資源就是主動,反之則被動,爭奪資源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內容。資源地緣政治的核心是對稀少缺乏資源的控制與反控制,這種競爭貫穿於對資源產地的控制、資源的開發與生產、資源的銷售與運輸等各個環節。其中石油、水資源及海洋礦產,將決定新世紀大國的實力消長。結語地緣政治在經過一百餘年的發展,在各個時期,皆呈現不同的特色與風貌,無疑使得地緣政治理論更添全面性,每當地緣政治理論在加入新元素的同時,也賦與了理論新的原動力及創造性。在新的世紀,地緣政治正面臨重新調整的關鍵時刻,尤其面臨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的重新洗牌,客觀環境也發生變化。首先,經濟已取代以往軍事議題,成為衡量一國國際影響力的主要指標。其次,資源的主控權成為新世紀各國未來是否具備成為大國的關鍵因素。最後,科技的發展,已使得地緣政治的視角由以往陸、海、空三維空間,轉為以陸、海、空、電、天五維空間發展,更增添了地緣政治的多變性。本文結束敬
本文标题:第八章地缘政治的发展与未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