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两晋·十六国一、西晋二、东晋三、玄学与魏晋风度四、十六国一、西晋西晋基业的开创者:司马懿208年,辟为丞相府文学掾,加入曹氏集团。时年30岁。220~226年,魏文帝时期,渐受重用。文帝伐吴,以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与曹真等受遗诏辅佐明帝。227~239年,魏明帝时期,长期在外统兵,官至太尉。抵御诸葛亮北伐,平辽东公孙渊。与大将军曹爽(曹真子)同受遗诏辅佐齐王曹芳,拜太傅。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独秉大权。251年,平定淮南王凌反抗。同年卒。一、西晋司马师251年,以抚军大将军辅政。次年进大将军。254年,废黜齐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255年,平定扬州毌丘俭、文钦反抗。同年卒。255年,以大将军辅政。258年,平定扬州诸葛诞反抗。260年,杀高贵乡公曹髦,立元帝曹奂。263年,灭蜀。以十郡封晋公,拜相国。264年,进爵晋王。次年,建天子旌旗,卒,子司马炎篡魏。司马昭一、西晋一、西晋一、西晋一、西晋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凌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举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晋书·卫瓘传)一、西晋一、西晋一、西晋一、西晋一、西晋“晋鲜卑归义侯”印“晋归义羌侯”印•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郭钦《徙戎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则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甚,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江统《徙戎论》一、西晋一、西晋八王之乱第一阶段:291~299年第二阶段:300~306年一、西晋刘渊304二、东晋317年东晋建立347年东晋灭成汉420年东晋亡二、东晋二、东晋二、东晋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动乱的方式较多地表现为长江上下游之争,…但是上下游的这种关系又受南北民族矛盾的制约,冲突一般是适可而止,较少达到决裂地步。——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系田余庆先生著二、东晋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王)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雄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帝登尊位,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成帝…幼冲,见导,每拜。又尝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曰“敬问”,于是以为定制……——《晋书·王导传》二、东晋二、东晋二、东晋二、东晋三、玄学与魏晋风度三、玄学与魏晋风度魏晋玄学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正始(魏齐王年号)时期,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理论重《周易》、《老子》。②元康(晋武帝年号)时期,以魏末嵇康、阮籍为先导,较激进,反名教,思想多受《庄子》影响。③永嘉(晋怀帝年号)时期,以向秀、郭象为先导,虽仍重《庄子》,而思想重归温和,形成“新庄学”。④东晋时期,与佛学渐趋合流。魏晋之玄学…已不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汉代偏重天地运行之物理,魏晋贵谈有无之玄致。…前者常不免依物象数理之消息盈虚,言天道,合人事;后者建言大道之玄远无朕,而不执着于实物。凡阴阳五行以及象数之谈,遂均废置不用,因乃进于纯玄学之讨论。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三、玄学与魏晋风度三、玄学与魏晋风度魏初清谈,上接汉代之清议。…谈论既久,由具体人事以至抽象玄理,乃学问演进之必然趋势。汉代清议非议朝政,月旦当时人物;而魏初乃于论实事时,且绎寻其原理,…同时因其所讨论题材原理与更抽象之原理有关,乃不得不谈玄理……汤用彤三、玄学与魏晋风度三、玄学与魏晋风度模印竹林七贤砖画(附春秋人荣启期)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三、玄学与魏晋风度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一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豚,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晋书·阮籍传三、玄学与魏晋风度三、玄学与魏晋风度•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君何为入我裈中?”•张季鹰(翰)纵任不拘,…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鸿胪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导)语云:“卿何为恒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世说新语·任诞》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追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王瑶《文人与酒》三、玄学与魏晋风度明人《渊明逸致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三、玄学与魏晋风度四、十六国四、十六国四、十六国(刘渊)从祖右贤王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资治通鉴》四、十六国四、十六国四、十六国四、十六国四、十六国四、十六国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坚引群臣会议,曰:“吾统承大业垂三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吐哺,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期克捷之日,以帝(晋孝武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立第以待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大败,…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淮北。…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晋书·苻坚载记四、十六国四、十六国北魏的崛起将后燕残余势力切割为北燕、南燕两部分436年亡于北魏410年亡于东晋395年魏军大败燕军于参合陂397年魏军攻占燕都中山398年魏王拓跋珪在平城称帝四、十六国•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慕容儁: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苻坚:博学多才艺。…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晋书《载记》四、十六国晋《载记》诸僭伪之君,虽非中国人,亦多有文学。…皆生于戎、羌,以用武为急,而仍兼文学如此,人亦何可轻量哉!——赵翼《廿二史札记》四、十六国四、十六国四、十六国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认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非简单的随想之作,而是对十六国后期北方弘农、上洛一带一处坞壁的真实描写。记中人谓“先世避秦时乱”,所指实是苻氏前秦……见《金明馆丛稿初编》四、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