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科技学院“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二00五年十一月)一、总规划(一)学科建设的背景分析石油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至关重要。重庆市是国家规划的重要战略能源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钢铁工业的结构优化促使冶炼技术不断进步,我国钢铁工业向低能耗、无污染、高技术、高品位钢材方向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以满足我国钢铁工业21世纪发展的需求,推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将建成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以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化工基地,以此形成长江上游现代化的产业基地。这一重大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将重庆市地方经济的特殊性与机械电子产品的科学研究前沿和产品开发进行有机结合,满足重庆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以上行业背景和地缘优势,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而学校优势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又有利于满足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利于优化重庆市高校重点学科结构,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学科的相互支撑和交叉融合,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我校学科现有的状况以及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2独有的特点与优势,成为“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学校组建后即以较高的起点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设置学科和调整专业方向,学科涵盖理、工、文、经、管、法6大门类,建有14个院系;举办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会计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12个本科专业。建有石油工程及安全技术研发中心、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化工研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筑设计与工程咨询中心、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推广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与法律研究咨询中心等研究机构。我校现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644人,其中正高职29人,副高职217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直辖市)级以上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38人。目前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在读博士1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225人,占教师总数的36.8%;45岁以下的教师502人,占教师总数的78%。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积极进取,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7项,国家专利10项,有30余篇论文被美3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检索和收录。我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建成高水平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学科尚不明显,学术大师和顶尖的学科带头人缺乏;(2)办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总量不足;(3)有标志性和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多;(4)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够强等。我校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还很大,任务十分艰巨。(二)学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发展思路(1)指导思想按照“面向需求,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根据国家及重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工学为主干,以应用理学(应用数学、应用力学、应用化学等)和经济管理、人文社会学科为支撑,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和改造传统学科,扶持优势专业学科,培育特色学科,凝炼学科方向,形成学科团队,构筑学科基地,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协调互补的学科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力求从油气井工程、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结构工程、企业管理、应用数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并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积极扶持应用理科,促进文4理交叉、渗透。(2)总体思路——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以及行业背景的发展需要,“立足重庆,依托行业,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大力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坚持扩大开放、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力度;坚持“强基础、重需要、有特色、上水平、看长远”的学科建设基本原则;坚持不搞盲目攀比的建设思路。——坚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一批在市内领先、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并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将在调整、充实、完善、提高原有学科建设基础的同时,切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重庆市适时调整高校重点学科布局的机遇,通过5~15年的建设,凝炼出一些具有前沿水平的学科方向,汇聚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创新学术队伍,产生一批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使学校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优势更为突出,学术队伍更富活力,学术的对外交流更加活跃,学术影响进一步扩大,办学效益更为明显,为实现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厚实的基础。在“十一五”期间:(1)力争在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5奖等多个领域多获奖项,并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2)在二级学科领域,重点建设油气井工程、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结构工程、企业管理、应用数学和社会学等9个学科,使其中的部分学科达到硕士学位点的申报条件;同时,使原有的优势学科通过阶段性努力,建设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发挥其学科优势,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成长与发展。(3)对一些社会急需、对学科发展起关键作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有所侧重地采取新的学科运行机制进行扶持,带动所属学科向新的研究方向发展。(4)加速学术梯队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推动学科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三)“十一五”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及2020年发展展望1、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的框架内,注重创新和突显特色,通过5~15年的建设,使所凝炼的学科方向特色更加鲜明,水平优势更加突出,学术团队的活力进一步展现,科学研究的基地逐步形成,争取和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术水平有较大提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以此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62010年:校级重点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本科专业增加到25个以上,形成以工学、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学科结构布局。2010年力争油气井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工程和会计学等学科达到硕士学位点设置申报条件。2、2020年发展展望要力争把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中心和石油工程及安全技术研发中心建成重庆市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另建成2~3个在西部地区和石油、冶金、机械行业有影响的高新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与培训基地。2020年后力争优势学科达到博士点申报条件,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四)“十一五”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1、重点学科数量、名称及布局●重庆市高校重点学科(共计3个)(1)油气井工程;(2)机械电子工程;(3)钢铁冶金。●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共计6个)(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企业管理;(3)化学工程;(4)结构工程(5)应用数学(6)社会学。72、学科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我校市级和校级重点学科的学科队伍建设目标如下表:3、学位点建设2020年前进一步加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建设力度,力争在油气井工程、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会计学等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点达到10个以上,2020年后规划筹备博士点建设。4、科学研究(1)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服务行业为方向,以推动学科建设为目的,制定有效激励政策,把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有学科名称项目单位定位重点学科梯队建设(人)油气井工程石油工程学院市级教授:10副教授:20博士:8硕士:30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学院市级教授:9副教授:20博士:6硕士:30钢铁冶金材料工程学院市级教授:8副教授:12博士:4硕士:16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息工程学院校级教授:6副教授:15博士:8硕士:30企业管理管理学院校级教授:6副教授:15博士:5硕士:30化学工程化工学院校级教授:3副教授:15博士:3硕士:30结构工程建工学院校级教授:3副教授:10博士:5硕士:15应用数学数理系校级教授:2副教授:10博士:3硕士:30社会学人文社科系校级教授:5副教授:12博士:3硕士:25合计教授:52副教授:129博士:39硕士:2368机结合,培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构筑“产学研”平台,形成创新型科研体系。整合现有的科研力量,组建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升整体科技实力。努力实现科研经费连年有较大的增长,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科研成果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延伸。(2)建设若干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实现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平台的一体化建设格局。在保持现有研究优势的同时,实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3)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发挥学校整体优势,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知识支持需要。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兄弟院校积极合作,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开发主导格局,促进人文社会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尽快成为学校科研的重要方面。以2005年科研经费1000万元为基数,力争2006年达到1800万元,2007年达到2500万元,2008年达到3000万元,2009年达到3500万元;2010年力争突破4000万元。到2015年,力争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获得国家奖励的成果突破5项。省(直辖市)部级科研成果奖励突破20项。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形成优势研究方向。力求实现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统一。95、学科条件、平台和基地建设(1)学科平台油气井工程学科现有教授4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2人,该学科在油气井井控技术、现代油气钻井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石油工程HSE体系应用研究及推广的研发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该学科人员在“井控设计及压井方法研究”、“动态井控理论模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井控及压井仿真技术”“井控装备试压测控系统的开发”、“节流压井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主持及主研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五重点项目等5项,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15项,横向合作项目30多项,科研合同经费达1000多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在国内外发表科教研论文100多篇,其中国际论文10多篇,EI、ISTP等检索和收录20余篇,获省部级教改成果奖4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现有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教授6人,4个科研团队。该学科由于具有石油、冶金、环保机械制造(汽车与摩托车)等行业背景的依托,近年来在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测控与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形成良好的基础,在冶金及石油装备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应用研究、垃圾焚烧发电关键设备及系统国产化研究、冶金及石油设备参数检测与控制系统应用研究、医疗器械微10机电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冶金及石油装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及生物系统动力学特性测试及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有国家发明奖1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直辖市)级科技进步奖和省(直辖市)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在国际学术刊物、国家核心刊物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0篇,编写教材40余本。钢铁冶金学科有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教授3人,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博士)19人,国外访问学者2人。该学科在炼铁原料性能研究、炼钢和铁合金工艺优化与辅助材料产业化、功能材料研制开发及冶金过程数学模拟方面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在炼铁原料性能研究及高炉节能技术开发、炼钢、铁合金工艺优化及辅助材料产业化、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等科研方面完成了重庆市科委、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