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一、物质形体分析方法1、图形—背景分析2、视觉秩序分析3、关联耦合分析二、场所—文脉分析方法三、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1、图形—背景分析•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几何学来驾驭空间的种种联系。•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秩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它,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地描绘出来。把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图形背景分析及类型学思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运用——以上海老城厢方浜中路街区为例一、现状分析•该街区是上海现代大都市的发源地,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总规划范围10.03公顷。•该街区内用地功能混杂,物质环境老化,各种类型的现代建筑已对整体风貌构成了较大的破坏,街区居民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与历史遗存衰微的物业价值与效用形成巨大反差。二、该区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建筑均衡散布,不集中•可开发用地不完整,规模小•可开发地块如何保护整体风貌的延续性三、类型学方法的运用•无论城市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一旦人们的建筑文化上记忆被某些类似性城市片段所触发,传统就能在个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来。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思绪,与类型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类型选择和类型处理息息相关。•类型学设计方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辨别提取——类型还原——形态重组(一)肌理类型的辨别和提取里弄、院落、沿街商住楼等建筑类型构成了街区中各种形态的街坊以及街巷,各个类型中又含有不同的形态变体——“亚类型”。可借助图底分析的方法,它能简化并抽象地表达出城市空间的结构秩序,是选择提取空间类型和建筑类型的有效工具。•根据不同的建筑形态、建筑群体组合及空间布局关系,将街区的空间肌理特征归纳为5大类、7小类。其中里弄、规整院落、自生院落、沿街商住这四种肌理类型是最能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城市肌理类型。(二)肌理类型的还原与转换•肌理和建筑的类型在街区中是复杂多样的,看似无序,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步需要在这些类型中抽象出原型,然后针对原型进行类型转换的研究,分析新的可能,即类型变体,以此引导性的空间构建。•可把类型学的设计手法看成是某种“加法”总弄+支弄+过街楼+行列式低层住宅=里弄类型合院+合院+天井+门楼+…….=规整院落类型底商+楼居+沿街=沿街商住类型…………………………………….下面以里弄类型和院落类型为例,图解分析设计中肌理类型的还原转换及组合的可能性。(三)街区空间形态的重组•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在建筑拆除后的可开发用地,重点研究选择和组织各种合适的肌理类型来“填补”,使街区的空间形态在获得多样性的同时保持整体的协调性。•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这个街区填补肌理的“素材”,一方面用以修补保留历史建筑“残缺”的肌理类型,另一方面去填充其他可开发地块的“空白”,指导街区空间肌理的重组的主要依据有如下:(1)肌理保护原则地块边界对城市肌理和空间特征的影响不能忽视,这些边界的形成有自然条件所制约,或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或文化因素所致使,正是这些历史文化传统,才塑造了历史地区风貌的骨架。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地块边界的确定是以最小的肌理类型单元为依据的。(2)原型修补原则需要拆除建筑的地块,它原来的空间类型仍具有典型性,则对该地块的肌理采用原型修补的原则。新建筑的布局与体量以原来的空间肌理类型为依据,恢复由保留历史建筑原先构筑的肌理类型。(3)功能导向原则在可开发地块的“填补”过程中,应以地块和建筑功能的定位为先导,选择相应的肌理类型。(4)关联拓展原则如可开发地块较小,而邻近保留历史建筑所构成的肌理类型对街区历史风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则在“填补”的过程中采用关联拓展原则。或选取该可开发地块原肌理类型或变体,或选取相邻保留历史建筑的肌理类型或变体,使新建建筑与保留建筑共同构成统一或类似的空间形态。(5)整合创新原则城市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原有肌理类型的分析后,重复这些类型,但会削弱了城市的多样性,使空间流于模仿。类型学思路的运用是一个整合创新的过程,最终目的乃是将归纳分类的建筑和空间类型转化为新的形式,并应用与城市设计。应用实例:地块D地块内有两处保留历史建筑,其余均可拆除,是一种无序组合的肌理类型。依规划用地功能的调整—将引入旅馆和办公功能,以及周边空间形态的变化—东侧已建高层居住小区,整合后形成一种围合感较强的院落型空间肌理,满足旅馆和办公功能的需要。在历史地区的城市设计中引入类型学方法,对研究传统的建筑与城市形态、保留有重大意义的建筑片段和历史要素并将其融入城市发展的新结构以传承地区的历史特征、在新的文脉中唤起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均是一种有价值的手段,通红司也能对后续的规划管理起到有形象意义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