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谈招聘面试的有效性问题财务0810806010120梁逸招聘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招聘中,招聘人员力图对应聘者的能力、知识以及品质形成认知;应聘者则力图通过了解招聘人员和招聘过程对公司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而双方往往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因此招聘不一定是有效的。对于招聘者来说,每个招聘人员的经历、背景和喜好不同,他们对一个应聘者的评价可能完全不同。特别是在面试中,招聘者直接感知应聘者的行为和表现,更易陷入认知陷阱。特别有几种行为以列为典例,像简历陷阱,归类偏见,排队效应,断章取“义”,自我中心等。简历陷阱:有些招聘人员判断一个应聘者的依据在于是否具有高学历。他们形成了一个定势效应的认知:认为高学历与高能力是正相关的。一个高学历的人比一个低学历的人的能力要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归类偏见:中国人也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在招聘中,招聘人员可能对某一地区的人带有偏见或好感,那么他有可能陷入定势效应和晕轮效应。同时他们也有可能对“老乡”具有特别感情。排队效应:由于有时应聘者大大超过公司的需求,招聘人员又不得不一一进行甄选。那么排在中间的应聘者就有可能比前面或后面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断章取“义”:在招聘中招聘人员通常会陷入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特别是在面试的时候。研究表明,面试开始四五分钟之后,绝大多数面试考官的决策几乎不再发生变化。“优秀的候选人”可能更多因为他没有令人不满意的特点,而不是因为他具有令人赞赏的特点。同时,有些考官则只顾应聘者给他的最近的印象而不考虑应聘者的整体表现。这就陷入了近因效应的陷阱。自我中心:招聘人员在招聘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受自己的专业技能、兴趣和偏好的影响而带上有色眼镜。他们对应聘者进行了选择性知觉。这对有些应聘者是不公平的。他们可能因为不符合招聘人员个人的要求而被淘汰,而不是因为他并不合格的原因。对于应聘者来说,应聘者往往为了被录取而显露优势并隐藏劣势的行为。包括:修饰简历甚至伪造简历、第一印象、投其所好等。招聘人员则处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他们的决策除了依赖于设计好的招聘程序和方法外,还依赖于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是正确的,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同时由于人们的思维惰性,那些错误的经验经常作为捷径被应用。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即使我们感知的某人的表现已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地滞后地改变。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在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感知某类对象,因而对某类对象逐渐形成了固定化的印象。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是指人的兴趣和偏好对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的知觉过程。人们往往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给予极大的注意。以上的认知效应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走的捷径,在招聘中这些也是招聘人员经常会犯的错误:这些错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些认知效应却是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效应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了解信息的成本过高而导致人具有认知的惰性。认知错误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人类的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导致了这一状况。在招聘中,认知陷阱是存在的,我们应重视这种招聘中的认知陷阱,并通过各种措施来防范这些错误带来的损失,并通过招聘者和应聘者的努力把招聘的有效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