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论文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摘要】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关系遭到了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关键字】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1984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二)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三)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补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不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二)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扽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四)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3倍以上。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三、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借鉴。一)美国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经验。1)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后现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地特点和培育有个性地城镇。同时还要根据建设需要编制详规。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3)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环境。4)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5)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地调控作用,德国地村镇建设是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三)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寻求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展。一)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花、平衡推进的做法。二)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三)深化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