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二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果梳理二年级教研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表明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倡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指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教材上提供的解决问题素材,是教师培养学生解决能力很好的途径。我们二年级下册教材就在以下几处提供了相对集中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这里主要谈谈结合计算教学渗透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一、问题解决与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对问题解决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发现本质的干扰作用。(一)教师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调动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成功的“问题解决”教学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数问题情境的创设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下面就简单的介绍几种。1.用已有知识创设情境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入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本册教材中那些和计算教学相渗透的解决问题。本册中的解决问题多数都是和乘法和除法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前,可以先用学过的计算知识做基础。这点就不多说了。2.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虽然现在国标本的教材非常注重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几乎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挺实际,但有些问题和实际结合得更紧密些。比如本册多处出现的购物问题。教师就可以创设模拟购物这样的情境,学生会非常感兴趣。3.用故事创设情境低年级的很多孩子都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可以说,许多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我们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把故事引进课堂,用故事创设情境。比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就可以用《白雪公主》的故事创设情境。《白雪公主》中的7个小矮人正好和数字7有关,小矮人的碗、筷子、杯子等等都可以在7的乘法口诀学习之后来解决。这样课堂氛围就会更加愉悦。4.用诗、词创设情境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学生在解决本册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时,完成可以用诗、词来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完《4的乘法口诀》时,可以选择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甚至是刚刚学过的四言绝句。引导孩子先数数一行几个字,再让学生算一算2行、3行、4行一共有多少个字。比如,学习完《5的乘法口诀》时就可以用五言绝句创设情境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歌词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在课的中间就可以用《字母歌》创设情境。虽然有些孩子26个字母没学过,但是他对这手歌还是非常熟悉的。让孩子在听音乐的同时,伸伸胳膊、动动腿,做做课间操。运动完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算算这首歌里一共出现多少个字母。这样不仅实现了情境创设的趣味化、实用化,也让学生在得以活动的同时实现了数学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二)学生对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识别虽然情境创设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好处,但是它势必给学生识别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带来很多的困难。哪怕是纸面上仅仅有的图或文。数学问题的识别是指学生能透过具体情景。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只有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是什么数学问题,才有可能去着手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比如:要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求两个班花的总数,再比一比。或者学生可以发现两个班中的花的行数相同的情况下,每行花多的那个班级种花的总数就多。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解决的是个数学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无从下手。二、问题解决之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学生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解决的是个数学问题之后,那么他接着要做的就是对解决的问题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一)明确数学问题的一般呈现形式数学问题的呈现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图画式、图文结合式、表格式和文字叙述式。1、图画式。一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的纯图画式的数学问题。这在二年级教材中也有,但不是很多。比如,(课件出示)教材教材第6页的第10题,16页的第11题和41页的第10题等等。2、表格式。本册教材中的表格式数学问题不是很多,(课件)教材47页的第13题便是一例。3、图文结合式。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多数都是这种类型。(课件出示)比如,16页的7、8、9题43页的第4题等等。4、文字叙述式。本册教材中出现的文字叙述式的数学问题也比较多。(课件出示)比如69页的第8题等等。(二)明确解决问题拥有哪些信息如果学生能够明确解决的数学问题自己已经拥有哪些信息,那么他才具备解决问题的武器。从前面数学问题呈现的一般形式中,把需要的信息从中剥离开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从发掘这些信息的难易程度而言,图画式最难,接着是表格式、图文结合式,最后才是文字叙述式。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己发现的条件信息,还要能提出问题,这样他才能知道写什么样的乘法算式。因此,解决数学问题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拥有哪些信息。表格式、图文结合式和文字叙述式也要这样让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把条件和问题分离开来。(三)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学生拥有的信息比较多,但是这些信息不一定都是有效信息,有些甚至是多余信息。比如:要解决“小红买6盒牙膏要多少元?”需要的是图上每盒牙膏4元和买6盒这样的条件。因此,所求的问题就给了我们选择有效信息的暗示。学生要学会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三、问题解决过程中解题策略的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问题,会因为问题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同一个问题,也会因为学生知识背景的不同、智能发展的差异,出现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一)掌握基本运算原理,把握问题解决基本起点。本册教材中的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以学过的乘法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为基础的。因此,扎实教学乘法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起点。比如,在教学18页第5题时,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个问题是求5个6,而且求5个6是多少就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学生才能准确解决。有些教师认为,习惯了就是不讲几个几,学生也会条件反射式的用乘法。如果是这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就不会提高。因为,它没有掌握算理本质。除法的问题解决也是如此。(二)选择有效操作方式,搭建问题解决基本通道。直观操作是化难为易的很好方式。如果学生出现混淆和困难,教师可以用直观操作帮助他。比如23页的第12题,如果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区分不了,教师就可以用圆片或小棒代替栽的桃树。摆过之后,学生自然能清楚小兰和小芳哪家在的桃树多,多几棵。问题也就应韧而解了。(三)训练基本数量关系,夯实问题解决技巧。虽然新教材不集中呈现基本数量关系,但是教师却不能轻视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这一点,在座的教师都很有经验,我就不多说了。(四)学会合作与交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侧重与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使交流成为他们所认同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学生首先要会合作,会交流。由于学生年龄小,许多学生都是处于欲言又止的状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就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材34页的第2题。教师就不能停留在学生会说最后答案的层面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说:“求分成了几组,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3”。第二题学生要会说:“求每组几人,就是把6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通过这样日积月累的数学语言练习,再引导学生多多的合作、交流,就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四、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与评价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作为解决问题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把握和关注,能确保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合理、有效。只有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能力,学生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或偏差,才能确保成功解决问题。其实,我们教师会经常发现,低年级孩子解决的问题,有时自己读一读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不断调整自己的解决策略,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