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实践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实践策略湖北孝感市实验小学邓桂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在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用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那么,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策略有哪些呢?除了一般在道德、专业和教育上修养的方法之外,我们认为,特别应当注意的实践策略有以下三个:一、求真策略(一)为人真诚,以身立教。教师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双重人格”。只有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言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受到学生的敬仰,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因此,教师应不断强化良好的人格意识,以身立教,在如何做人上给学生树立榜样。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要求学生讲卫生,教师就应把擦了座位的废纸放进垃圾箱;要求学生爱祖国,升旗时教师就应该肃立,行注目礼;要求学生守纪,教师就应不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守法,教师就不能体罚学生……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做。这样,教师说的话才有人听,教师做的事才有人跟。我们的学生也会从教师的身上汲取言行一致的优秀品质,获得-2-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其次,教师要做到“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加注意检查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人格修养是一个长期的磨炼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修养贵在自觉,而慎独是提高教师人格修养自觉性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教师的人格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实践,经常反思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符合教师道德的要求,时刻注意自己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度自觉性,具有良好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人民教师。(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懒和爱戴,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无丰富的知识、科学的素养,是衡量教师人格品位高低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追求科学真理,使自己具有合乎教育规律的素养。1、求知。学风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在对待科学真理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自己首先应有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勤于获取真知的态度,心胸开阔,学识渊博,睿智深远。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使自己具有专博相济的知识结构。从纵向上讲,教师应学有专长,对自己所任学科教学有较深的钻研;从横向上讲,教师应具有较为开阔的科学视野,具有广博的知识;从发展上讲,教师应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知识,汲取新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3-2、求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①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教师要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工整流畅的“三笔字”(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能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教育信息,能撰写好科研文章等。②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教师应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简明、形象,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和生动性。③课堂驾驭能力。教师能根据课标、教材、学生要求,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能科学组织教学过程,运用生动活泼的方法教学,教学效果好。④教育科研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求异能力等。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与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按照教育规律教书育人,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3、求新。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创新。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自觉摒弃那些不舍时宜的陈旧教育观,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重视终身学习,更-4-新知识,开阔视野,成为自觉的终身学习者。再次,教师要脚踏实地开展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造性的进行研究,努力做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二、求善策略(一)提高思想境界,善待事业。教师的职业非同寻常,是十分神圣的!她关系到孩子的现在和将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的兴衰。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各种观念的冲撞,社会利益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向。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中国教育报》开展的“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心态大型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与高尚清贫安静的生活相比,现在的教师更倾向于追求丰裕优越的生活条件。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体现,但这不应是教师追求的唯一目标。党和国家对教育越重视,作为教师就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追求应更高。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的崇高追求等同起来,不能为追求个人收入而淡化了教师最根本的育人职责,更不能追求自身利益而忘掉崇高的责任,丧失教师的人格。作为人民的教师,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把全身心的为学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方面,许多优秀教师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培养学生成才,放下高官不-5-做,脱下西装不穿,到乡村坚持教育数十年。他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亮节,千古流传。当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将心贴在教育事业上,她为培养学生成才,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智慧,她视奉献为教师天职的精神强烈感染、教育着学生。二十年后,她的一个学生在来信中写道:“您对工作精益求精,既教书又育人的精神,始终铭刻在我心头,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像您那样,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当代教师应学习、继承前人和当今优秀教师的崇高师德品格,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让学生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勤奋学习、提高素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二)培养爱生情感,善待学生。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的核心是“爱心”。这种爱蕴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用平等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做人的尊严,用信任、关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那种目中无人,动辄拿惩罚来威胁学生的做法,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应遭到唾弃。热爱学生,就要热情关心学生,这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有关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举不胜举。有的教师献身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有的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有的教师循循善诱地教导学习困难生;有的教师似慈母般关心、照料学生,-6-清扫学生呕吐脏物,洗刷学生屎尿裤子……教师的爱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以温暖和动力。热爱学生,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情深似海,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就会进步,就能茁壮成长。当然,爱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姑息迁就。总之,教师爱学生,就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来不得半点虚伪。只有自觉锤炼,净化心灵,才能师爱荡漾,爱满天下。(三)锤炼心理素质,善待自己。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心灵的工作,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据有关调查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由于工作紧张,学习任重,加之家务繁杂,致使有些教师身心疲惫;有时,由于竞争上岗、职称评定未过关、年终评优落榜、班级评比榜上无名、学习困难生成绩落后等,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大,经常焦虑不安。教师不良的心理,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自己的工作,还可能将不正常的情绪迁移到学生身上。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调控心理,减轻压力,锤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事业,教师要有无怨无悔的义务感,能守清贫之业,不为名利所动。工作苦也好,累也好,无怨无悔。这样淡泊明志,教师就会心胸开阔,心境乐观,积极向上。对同事,教师要有宽容、真诚之心,不斤斤计较他人过失,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自然就能与人团结协作。对自己,要正确认识,提适度的期望,抱着一颗平常心态努力工作,不给自己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免灰心、自卑,心理不健康。对学生,教师要发扬民主,善于制怒,能够抑制无益冲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求美策略-7-(一)外在的形象美。教师应有端庄的仪表,文明的举止。比如教师的着装应质朴大方,富有文化涵养;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应是道德崇高与和谐的象征;教师的一举一动应优雅大方,举止得体……等等,马卡连柯曾说:“从口袋里掏出揉皱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二)教学的艺术美。教师教学的艺术美主要由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动作语言艺术、板书艺术、授课技巧、教学机智等组成。马卡连柯说:“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提高音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细微末节”。“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在我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觉到我们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教学艺术美,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这样的境界:即是教与学双方思想交流、感情共鸣、情与理完美统一的过程,又是升华为审美境界的艺术欣赏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艺术中,教师的人格风采得到展现,渊博知识得到调动,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所感染、吸引,于潜移默化中找到寄托、顿悟以及理想的影子。(三)表里如一的人格美。教师作为师表美的创造主体,其外在形象应是其内在灵魂的展现,否则作为一个伪善者,学生会感到老师“道貌岸然”。这即违背了法则,也会带来教育的负效应。《德育报》上曾刊发过一篇题名为《心灵考试》的文章,大意是:一位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宣布,思想品德课的考试不是背课文、说道理,而是看行动,凡是做了对集体、对他人有益的事,都视为考试通过,这叫做“心灵考试”。一位同学很长时间做不到“好事”,心急如焚。一天,她起了个大早,准备清扫教室。来到教室一看,已经有人清扫了。临出门时,发现地上-8-有一张拾元人民币,他拣起来,准备送给老师,拾金不昧也是心灵考试。行走着,他想能不能对老师也来一个“心灵考试”?于是把钱放在这位老师的门口,躲在一个角落暗自观察。这位老师出门后,发现了钱,不动声色地装进了口袋,径直走向教室。下课了,一位同学报告说:今天他清扫帚教室时,不小心掉了拾元钱,请老师协助查找。这位老师问同学们是否拣到了钱,同学们自然是否定的回答。老师说:这样看来,你的钱是丢在了路上,而不是教室。这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灵考试”,而他自己的“心灵考试”却不及格。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是不会高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特点决定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因此,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定、教学理论的行家,更应首先成为道德信念坚定、表里如一的道德践行者,亦即所谓的“三专家”。“红烛、春蚕、园丁”是人们对教师诚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