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一、血液常规分析项目参考值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WBC)成人[3.9-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增加: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尿毒症、严重组织损伤、传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手术创伤后、急性出血或溶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肾移植术后排斥等。●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肿瘤化疗后、放射线及镭照射后、非白血病性脾功能亢进、化学物质如铅、苯等中毒、长期服用氯霉素等。淋巴细胞(LYMPH%)[0.2-0.4](LYMPH#)[0.08-4×10^9/L]●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风疹、腮腺炎等)、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咳、结核等)、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肾移植术后等。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严重化脓性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单核细胞(MONO%)[0.03-0.08](MONO#)[0.08-0.9×10^9/L●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某些白血病(如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等)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中性粒细胞(NEUT%)[0.5-0.7](NEUT#)[2-7×10^9/L]●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如汞、铅等的外源性中毒以及尿毒症等内源性中毒)、恶性肿瘤、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等,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氯化锂等。●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布氏杆菌病、麻疹、抗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中毒、X线及镭照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度感染、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过敏性休克、长期服用氯霉素等。嗜酸细胞(EO%)[0.07]嗜酸细胞计数(EO#)[0.5×10^9/L]●增多:最常见于寄生虫病(如肠道钩虫感染、肠外血吸虫等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等)、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直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减少:临床意义较小。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等)等。嗜碱细胞(BASO%)[0.05]BASO#[0.03×10^9/L]●增多:常见于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等。2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7×10^12/L]儿童[4.0-5.2×10^12/L]●增多:见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性疾病(如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肺疾病(如肺气肿等)、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另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大量失水(如连续呕吐等)也可引起红细胞增多。●减少:最常见于各种贫血,如消化性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血型不合输血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某些药物的使用(如异烟肼等)、放射照射也可抑制骨髓造血、脾功能亢进、大量失血、肝硬化腹水、严重营养不良、尿毒症、癌症骨髓转移、慢性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还可继发于某些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友病等)。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升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慢性肺心病、脱水等)●降低:常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脾功能亢进、肝硬化腹水、严重营养不良、尿毒症、癌症骨髓转移、慢性炎症、结缔组织症、内分泌疾病等。红细胞压积(HCT)男性[0.40-0.50]女性[0.35-0.45]●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大面积烧伤、失血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降低:见于各种贫血。也见于正常孕妇,应用干扰素、青霉素、吲哚美辛、维生素A等药物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2-95fl]●增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降低:常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1pg]●增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如恶性贫血等)。●降低:常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分布宽度_CV(RDW_CV)[0-15%]●降低:常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β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HbH病、混合型营养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血红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等。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血小板比积(PCT)男[0.108-0.272]女[0.114-0.282]●增高: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肿瘤化疗后等。平均血小板体积(MPV)[9.4-12.5fl]●增高:常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纤维化、脾切除、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镰状细胞性贫血●减小: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化疗后等。3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5.5-18.1%]●增大: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栓性疾病等。网织红细胞(RET%)[0.008-0.019]●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红系无效造血时、妇女月经后及妊娠期。●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急慢性中毒、铅中毒、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及多次输血后等。C-反应蛋白(CRP)[0-10mg/L]●增高:常见于化脓性感染、菌血症、心肌梗死、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肾移植等。(同免疫室C反应蛋白)红细胞大小异常●小红细胞: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大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严重增生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红细胞血红蛋白异常●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高:主要见于铅、汞、铋等金属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以及各类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白血病、恶性肿瘤等。●豪焦小体: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等。●卡波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或脾切除后。红细胞形态异常●球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偶尔见于小儿。●椭圆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靶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症,也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状态。●口形细胞:常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也可见于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患者等。●镰形细胞;常见于镰状细胞贫血。●棘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含有中毒颗粒或空泡、退行性变、甚至出现D?hle小体:常见于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等)、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棒状小体:只出现于急性白血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Pelger-Huet畸形: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Alder-Reilly畸形:为遗传性疾病。●May-Hegglin畸形:为遗传性疾病;也可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增多: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异常淋巴细胞%4二、血液生化项目参考值临床意义总胆红素(TBIL)[0-19μmol/L●增高: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肝外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输血错误等)。●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引起的继发性贫血。直接胆红素(DBIL)[0-6.8μmol/L●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阻塞性黄疸(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等)。间接胆红素(IBIL)[0-12.2μmol/L]●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肝细胞性黄疸(如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如Gil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谷丙转氨酶(ALT)[2-50U/L]●增高:常见急性肝炎、慢性肝病(如慢性迁延性肝炎等)、胆道疾病(如胆道梗阻等)、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溃疡病、结缔组织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血吸虫病、外伤、严重烧伤、休克、外科手术、麻醉、剧烈运动后、妊娠等。异烟肼、水杨酸、氯霉素丙嗪、奎宁等也可引起ALT升高。谷草转氨酶(AST)[2-50U/L]●增高:常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肝硬化、药物性肝细胞坏死、胆道梗阻、胆管炎、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炎、慢性心肌炎、心脏手术后、骨髓肌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胰腺炎、肺栓塞、坏疽、溶血性疾病、心包炎、口服避孕药。总蛋白(TP)[64-83g/L]●增高:常见于血液浓缩如腹泻、呕吐、持续高热、失水性休克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蛋白异常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降低:常见于血液稀释(如大量输液等)、营养不良(如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等)、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等)、合成障碍(如慢性肝脏损害等)、蛋白丢失(如严重烧伤等)等。白蛋白(ALB)[35-55g/L]●增高:常见于血液浓缩(如腹泻、呕吐等)。●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如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合成障碍(如急、慢性肝脏疾病等)、蛋白丢失(如慢性胃肠道疾病等)、遗传性缺陷(如无白蛋白血症)等。球蛋白(G)[20-30g/L]●增高:常见于炎症或感染性疾病(如黑热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某些恶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慢性肝脏(如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等。●降低: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