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和反思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胡琦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14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2.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1、师导言:上课以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两棵小树10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生:手。师:对呀!来看看我们的小手,每个手有几个指头?生:5个。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2、师生互动,初步感悟。(1)、师举起一只手,问:一只手有几个指头?再举起一只手,现在又有几个手指?再让一位学生举起一只手,再问:现在有几个手指?……(2)、谈话: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表格填一填。手的只数12345手指的个数反馈: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一边数一边填,也可能一边加一边填)提问: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很好,除了这些方法外,你还能想出更好的算法吗?(用乘法算)谈话: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乘法算一算。[设计意图:学生在有趣的举手、数手指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了几个5连加的结果,为下面编口诀的活动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想有没有“更好的算法”,可以引起学生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需要。]二、自主探索。1、尝试编口诀。(1)、提问:(指图中的一只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几个5?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个51×5=5再问:你能根据1×5=5编一句乘法口诀吗?生:一五得五。师:在写口诀时要注意什么?生1:写汉字。生2:小数写在大数的前面。师板书:一五得五(2)、要求: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独立编出其他5的乘法口诀,并把编口诀的过程写在书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商量。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3)、反馈交流:指名上黑板板演。纠错:五五二五,引导学生发现怎么读就怎么写。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4)、自豪地读口诀。[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编出口诀,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介绍编口诀的过程,同时让其他学生提问,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记忆口诀。(1)、学生自主记忆口诀。(2)、找学生试背并介绍经验。反馈: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你是怎样记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中可能出现:由其中一句口诀推出与它相邻的两句口诀;5乘几结果的个位上不是5就是0;用手指帮助记忆,一个五、两个五……)(3)、学生再背口诀。并反馈。[设计意图:学生把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记忆口诀的活动中来,既有效地记忆了口诀,又加深了对5的乘法口诀的理解。]3、游戏练习。对口令。师生互对、同桌互对。三、巩固深化。1、想一想,下面的算式各用那一句口诀。5×15×25×35×4师指名回答。2、一句口诀说两句算式。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二五一十五五二十五指名回答。特别是五五二十五指出只能写出一道算式。3、书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在书上自主完成。交流汇报结果。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并发现规律。(每组题目结果相同)用此规律探究:5×6的结果。4、书想想做做第三题。(1)、引导学生看题,并明确填空的内容。(2)、学生自主完成。(3)、汇报交流。5、书想想做做第四题。(1)、学生自主完成。(2)、开火车汇报答案。6、书想想做做第六题。(1)、出示图,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出图意。(2)、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3)、汇报交流并订正。7、出示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师:我们的古诗有5字一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这首诗一共有多少字吗?(生:四五二十)(2)、师: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吗?(生:春晓)师:现在你能算出加上诗题一共有多少字吗?生1;4×5+2=22生2:5×5-3=22四、全课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本课时的内容是人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诀,显然这样安排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掌握乘法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目的能力。3、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以我想到用小手,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考虑到学生胆小,发言少,我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启发。本课我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我创设了猜谜,引导学生说出手,并让学生说出每只手有5个手指来引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实际中的手,和再看课件中的手,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首先,第一个层次是5×1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5×2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儿童身边的、感兴趣的、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事例、场景,以此来诱发儿童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显然,教材中的主题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在有意无意中产生了“画手”的教学情境。学生肯定没有预料到数学课上老师会带他们唱歌,让他们画手,依据“手”编口诀,这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好奇心,他们突然感觉到:原来数学离我们这么近,学数学是这么的有趣,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的结构转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构建和提供的学习材料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材料符合儿童的学习需要呢?1、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所选取的素材,要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响应的实物或模型。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选择学生喜欢的、身边的、充满情感的材料,能让学生倍感亲切。数学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融合进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切实感触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存在的重要性。2、学习材料的有效性。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初步的数学能力,离不开生动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性地构建和提供学习材料,提供的素材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富有操作性,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打下基础。3、学习材料的挑战性。学习材料是学生个性思维的依托,它不但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暗示着学习方法。教师要提供具体、有趣、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提供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开放性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生活现象,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