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1)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中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5、马克思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体现(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认识世界;力求全面的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含义(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或宇宙的基本看法和观点。(2)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不存在的。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是相对静止的(2)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时间和空间的特征(1)时间特点:一维性(2)空间特点:三维性7、社会物质性的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8、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9、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0、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3(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12、主观能动性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3、联系的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14、发展的实质以及为什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1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2)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3)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关关系(1)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2)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不同的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的关系与共性和个性(或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等范畴中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是相对应的。17、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4(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8、辩证的否定观及其内容(1)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2)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第二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相反)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缺陷,如何克服?(1)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2)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规范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关关系,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认辩证关系。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1)感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5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3)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5、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6、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1)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2)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3)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8、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9、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2)整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10、真理的检验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确定性即绝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实践对于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11、价值及其特性(1)价值:具有特殊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1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2)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与偶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的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性的认识6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须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与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及其方法论、意义(1)本质规定:认识与实践的统一(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3)意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为人类正确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其内容也称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3、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1)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2)表现: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发展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5、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构成要素;A.劳动资料(劳动手段),B.劳动对象,C.劳动者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1)规律: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