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总结青年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青年品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工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至今我们所延用的青年品德教育的方法大部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其中还有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改革青年教育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方式和社会生活万式发生的变化:相应的,青年社会活动空间也空前广泛: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青年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将触角伸向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O100一、关注青年社会热点青年的社会地位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中。青年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意识与行为受到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严格制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中老年人的社会经验、生产技能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足以使青年一代折服和效仿。然而在当今的以科技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谁更多地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占有生产和生活的优势。而这需要的旧的知识经验的成份则越来越少,在许多领域中,中老年人开始失去优势,而逐渐形成了以青年为主导的价值观取向、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不象传统价值观那样稳定深厚得几十、几百年相持不变,它常是以风潮方式发展和传播的。青年社会热点风潮的形成和发展就象台风:从某地(或某事)中传来一个新奇热点,迅速在青年中传播,逐渐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物质外壳的“风眼”,众多青年纷纷去热衷地传播,效仿,形成一股股暴风雨般的群体价值观涌动,不管当时,当地是什么“风向”,部会受到它的冲击,甚至使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亦步亦趋。研究发现,在各个风潮中,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商业行为作为推波助澜的工具比如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音乐热、文凭热、出国热、电脑热、交友热、时装热、美容美发热等,这些‘热’都曾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带着狂热,带着心理渴求,去追逐和体验,如醉如痴地去效仿和参与,在这其中,青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群体观的影响,产生对国家、人民、劳动、科学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应该说,这些社会风潮对青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其对青年的影响又是无组织和无序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它有可能使广大青年形成新型的、积极向上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也可能使一部分青年受到不良影响而形成消极、颓废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这些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种种社会风潮,我们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常感到始料不及和束手无策,以至使这种无序状态任其自然地发生、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其中自发地去闯荡,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教育,这对青年品德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故有观念,从以往品德教育的封闭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入每个领域中去,消除教育盲区,抓住热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传媒。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展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青年的每个社会热点都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道德主旋律。二、科学地美化生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年更甚。但在计划经济中,众多工农青年处在集体劳动和集体活动中,青年追求共同的美。青年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欣赏艺术。至于个性美,基本上谈不到。而今,求知、求富、求美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流。青年美育的内容要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并表现一个人的文明和德行修养程度,成为品德、情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的问题是,不少青年出于好奇,追求新颖、出众,而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就脱离了美的科学性,也就脱离了生活应有的严肃性。也有的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而玩物丧志,甚至走上邪路。在青年品德教育中,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我们不仅要使青年知道真和善。也要引导青年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印证和落实真和善,要帮助青年美化生活,科学地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完善服饰、家居、环境、社交礼仪的美化;要指导青年的美容、健身及性的文明,全面提高青年的生活情趣。这些都应是现代青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品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领域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行为形态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由两个方面获得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和模仿产生,再由社会舆论的肯定与否定强化固定下来的;二是由社会特定环境施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使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相应认识、情感、信念、动机、意识等,并成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为行为形态,都是在某些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个体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自己或他人根据社会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反馈到意识形态,在原有的认识、情感、动机等的支配下逐渐形成自觉性,习惯性行为,从实际来说,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觉遵循民主与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应是新时期青年素质标准的下可分割的内在条件。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上,与其他领域截然分开,当今社会首先是法制社会。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首先建立在坚持民主和遵纪守法基础上,这其实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应养成青年自觉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发扬民主,遵纪守法意识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从广泛意义讲,帮助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也就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增进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实现的。它主要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状,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则是以社会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来提高人的认识和行为水平。但这二者之间又有许多联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须运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标准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认识、情感和人际关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进心理健康应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近年来,严重存在的升学就业压力,会使青年产生失望、失落、失衡、忧虑。焦躁等消极和对抗情绪,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贫富差距也同样会产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为,在过去时期内。我们只关心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关心心理问题,或者把某些心理问题也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都设立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须关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四、道德准则的延伸与发展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一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前个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后个因素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整个社会都高度组织化、统一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也相对一致化,从而形成单一的价值观模式,凡是有悖于这个准则的,则冠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个人主义,进行批判斗争,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统一意志和行动,战胜国内外敌人。渡过经济困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就曾培养了几代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种高度统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行,出现了众多个体农、工、商、服务生产经营者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维系几十年的单位或集体,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如雇佣、协作、合同等新型关系;人们没有了,“铁饭碗”的依赖,又增加了竞争带来的不安全感:还有社会不正之风,贫富差异、失业、下岗等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阶级弟兄”和“无产阶级感情”,而增添了许多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一些不法行为带来的巨额回报或精神满足也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这些现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准则由以往的单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双职,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导的舍己利人外,还应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损人等各种道德准则同时并存这就带来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坚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我们必须坚持培养一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先进分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榜样,以带动广大青年,实现“四有”目标对大多数青年来说,一方面鼓励他们学先进、当模范,一方面要尽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将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统殿堂”扩展到个体农、工、商和社会游民中去,向厂大青年倡导友好、公平、勤劳致富、积德行好,与人为善,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行为。对另一些青年,则要求他们不要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法在方法上要做到:一、坚持说服教育原则,在充分教育、引导基础上尊重个人对行为准则的选择,“决不能采取疏远,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争、以尽可能多地团结各层次青年”,二、变组织行为为社会行为,打破以往由学校、工厂,机关单位发放小册子,坐下来学习讨论的老框框,广泛深入到村民小组,居委会、城镇社区、工商业管理区等,把教育同经济手段。责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结合起来:把道德标准具体化,量化显示,用责任达标和合同形式来保证:三,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等传媒工具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褒贬,评判作用,宣传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不良,使每个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围之中。应该说,形势的发展给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广阔的领域。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就一定能创造出新时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