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瑞祥教授汇报内容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四、发展趋势与方向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开始。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回顾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行政推动阶段;2.机制转换阶段;3.市场导向阶段。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一)行政推动阶段(1949-1980年)主要特征: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实行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不允许个人所有的政策。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农机产品价格和农机化服务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1.开创时期(1949-1958年)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试办国营拖拉机站;创办农机工业。使全国主要动力机械得到快速发展。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1.开创时期(1949-1958年)这一阶段的作用:(1)对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和示范作用;(2)国营机械化农场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为农机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50年第一批拖拉机女学员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拖拉机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2.探索与调整时期(1959-1965年)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大搞农具改革运动;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重新收归国营;发展与调整农机工业;建立农机修配网。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3.高速发展时期(1966-1980年)提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降低农机产品、农用柴油及农机化服务价格;发展壮大农机工业,提高农机产品的三化;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机化支持保障体系;农业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效果:(1)基本建成了农机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门类比较齐全的农机工业体系;(2)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基本上能够自己生产;(3)农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得到加强。主要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思路:提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人力、畜力、机电动力并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技术和机具,重点突破,分类指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让农机化主要在市场的支配下运行。政策: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购买、经营农业机械;允许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国家对农机生产和使用实行优惠;农机服务组织通过扩大经营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二)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界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发展背景:(二)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做法:有选择性发展农业机械化;农民自主购买、拥有和经营农业机械,集体农机站、队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发展小型农业机械。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二)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形成了“计划+市场”的运作机制1.对农机产品实行价格管制,保证农机产品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农村。1978年农机工业平均税率仅为9.8%,比机械行业低3.1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部门的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2.采取价格补贴、产销倒挂补贴、减免税收、调拨评价物资等手段。弥补农机工业的政策性亏损;3.实行鼓励使用农业机械的优惠政策。每年安排数百万吨评价柴油供应农村,以降低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4.农机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销售商根据市场需求采购农机产品,农民根据生产需要自主选择、自主投资、自主经营。(二)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发展背景:1994年,提出我国经济体质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7月,国家取消了农用平价油。主要特征: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台的农机化优惠政策全部取消,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在国家相应法规和政策措施的保护和引导下,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机械化的市场化进程加速,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加快。(三)市场导向阶段(1995年以后)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主要表现:1、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机械化※农机产品市场化;※农机科研也走进了市场;※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跨区作业)。2.农业机械管理法规化※农业机械管理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3.加大农机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4.农业机械配备结构优化※农业机械配备结构优化,大中型拖拉机增加;※配套比增加等。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三)市场导向阶段(1995年以后)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为什要讲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是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发展的,是由高度计划经济开始发展的,正在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虽然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实行计划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日显突出,效率低,缺乏活力,产品不对路,致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加速,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表明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能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能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取得更为丰硕的发展成果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供过于求时上涨,供不应求时下跌,各个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决定和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从而维系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平衡。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2.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1)传统小农经济(--194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业生产。(2)计划经济(1949—1970)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从1953年到1970年,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3)计划商品经济(1970-199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3.市场经济模式迄今为止,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1991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德国和北欧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1)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模式,即“企业自主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它十分强调保障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一般较少直接触碰企业,而是指向市场。(2)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德国模式,即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是将个人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通过国家的有限干预实现“社会公正”。(3)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模式,即所谓政府指导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除近年有所停滞外,曾历经几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在1950~1990年的40年问,年均增长率高达7.7%。日本非常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既调控市场,也直接引导企业,并且将重点放在后者之上。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4.启示(1)价格决定了资源分配,供需决定了价格,市场参与者决定供需;(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政策、利率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补贴政策是政府的通常手段;(3)市场经济政府的四大职能:打压垄断、鼓励竞争、规范市场以及激励生产。政府应该是理性的,社会应该是民主的,经济应该是自由的,公平和效率那是必须的。政府部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有作为!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发展现状(1)发展背景①劳动力短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受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压力增大,农产品竞争力弱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据统计,近十年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净流出量在1亿左右,平均每年都在1千万左右,尽管今后这个速度会放慢,但是每年几百万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出还会持续下去。在农业生产中,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已成为一种新常态。②劳动力成本高:在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成本平均占5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仅仅占10%左右,劳动力成本差距很大。③农民务农意愿低: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未来农民可能会成为一个抢手的职业。但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前提,一是农民收入增加,二是农业劳动更加体面。目前这两点都不满足,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使得农民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种田。④农机农艺脱节: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制约了机械化发展。⑤农业机械化程度低:2016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65%,陕西处于平均偏下水平,特别是丘陵缓坡地区,机械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发展现状(2)农机化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发展到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提档升级。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4亿千瓦,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特别是在玉米收获、水稻种植等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农机工业总产值超过了4200亿元,跃居农机制造第一大国。目前我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8.7万个,从业人员208万人,占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其中农机合作社6.3万个,从业人员145万人,作业服务面积占全国总作业服务面积的比例在10%左右。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如何破解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靠国家的各类补贴政策来拉动农民积极性,是有效的做法,但现在来看,这些政策也出现边际效应下降或递减的情况。面对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拼资源和拼投入的传统种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生产将日趋重要。机械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的种植意愿,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影响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使用。所以,农业机械化关系到整个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以及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存在的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机化装备、技术、人才、政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环节低水平、粗放式发展特征仍然明显。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宏观来看,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