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饮食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引言作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俄罗斯在亚洲的领土非常辽阔,但由于其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欧洲部分,因而其饮食文化更多地接受了欧洲大陆的影响,呈现出欧洲大陆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食文化。“五大领袖”早在解放前,上海人就把纺锤形的咸面包叫做“罗宋(俄罗斯)面包”。到了俄罗斯,才知道味道多样、外形花哨的甜面包是当茶点的,只有微咸的“罗宋面包”才是当地餐餐不离、百吃不腻的“主食”。用这里出产的“硬小麦”和“强小麦”做出的面包非常筋道,干了也不掉渣。至于牛奶,更是俄罗斯人的最爱。俄罗斯的牛奶消费量接近人均每天1升,早在上上世纪,这里就把用白水而不是牛奶熬粥视为赤贫的标志。“五大领袖”赫鲁晓夫曾把共产主义简化为“土豆烧牛肉”,可见俄罗斯人对土豆的钟爱。苏联时期的外交部发言人曾引用过一句俗话:发言越短越好,香肠越长越好。足见他们对香肠的深情。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有一则寓言,说的是狐狸诱乌鸦张嘴,骗走了乌鸦口中的奶酪。由此可见,俄国人把奶酪当做美食的代名词。“四大金刚”甜菜胡萝卜用这“四大金刚”加牛肉做红菜汤,滋味醇厚,鲜香无比,喝了通体舒泰。圆白菜洋葱三剑客——黑面包从某种程度上说,饮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朴素实诚,其传统饮食简单粗豪。俄罗斯人早先在饮食上要求不高——量大、油重、热乎就行,黑面包加白菜汤符合这三项标准。干体力活的壮汉一顿要吃掉两三磅面包,而干硬粗粝的面包要就着大量油乎乎的白菜汤才能下咽。俄罗斯的黑面包外皮粗硬、口味酸咸、色如高梁面窝头。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这是粗劣食品,一度曾把它看做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有力证据。其实,黑面包既顶饱又有营养,还易于消化,对肠胃极有益,尤其适于配鱼肉等荤菜。这是因为,黑面包发酵用的酒母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数百年前的俄罗斯人是凭经验悟得这一道理的。从13世纪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到现在,俄军士兵的主要食粮一直是黑面包。关于黑面包的小贴士在俄语中,“面包加盐”是最珍贵的食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面包代表富裕与丰收,盐则有避邪之说。在每餐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会吃上一片蘸着少许食盐的面包,以示吉祥。向客人奉上“面包加盐”会增加宾主之间的信任与友谊,假如对方拒绝享用,则意味着对主人的漠视与欺侮。“面包加盐”不仅是主人慷慨好客的见证,在要害时候还能尽释宿敌间的前嫌。在民间,一旦吃饭时碰见旁人,人们总是热情地冲着对方说“面包加盐”,据说这样会驱走恶神,祈福平安。来自罗马的外交官安东尼奥·波谢维诺在游记中写道:“莫斯科人认为这个词组能帮助他们躲过一切邪恶。”此话不无道理。在家中烘烤一只大面包,诱人的麦香会令你神清气爽,家中的争吵也会因此偃旗息鼓。三剑客——伏加特俄罗斯是一个喜欢创新的民族,这种求变求新的特点在中世纪时的饮食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据考证,酿酒业的出现归功于制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在公元880--890年,“蜜酒”开始在民间出售,其酿制工艺与葡萄酒极其类似,产生于921年的桦汁酒香气四溢,同时,人们开始在蜂蜜中加入啤酒花。早在996年,民间就习惯对蜂蜜进行蒸煮,1284年,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它选用黑麦粒为原料,经过缓慢蒸馏,然后在同一容器中冷凝而成。与乌克兰和波兰白酒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为纯净,度数稍低。伏特加出现之后,蜜酒和桦汁酒便逐渐被挤出了历史舞台。16世纪时,伏特加更是取得了国家垄断商品的地位,1533年,第一家皇家酒馆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小胡同中隆重开业。斗转星移,如今耸立此地的是金碧辉煌的凯宾斯基酒店。伏特加酒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又一写照。伏特加的直接词义是“可爱的水”,俄罗斯人对它情有独钟。儿童妇女也统计在内,这里人均每天消费100克。伏特加一般是40度,与白兰地和威士忌一起,同为世界三大烈酒。不过,同威士忌在饭前加冰块苏打水浅尝辄止、白兰地在餐后细品慢啜相比,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伏特加在冰镇后口味更佳,就着咸鲱鱼或黑鱼子酱喝当然好,但贪杯者无需任何下酒菜,喝一杯酒闻一下黑面包足矣。三剑客——鱼子酱欧洲人视鱼子酱为上等美食,其中又以俄罗斯产的为上品。鱼子酱有灰(明太鱼)、红(鲑鱼)和黑(鲟鱼)三种。灰的口味重,红的太腥,黑的最妙。即使在50年代,黑鱼子酱产量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对俄罗斯人来说,吃一片抹黑鱼子酱油和黄油的面包也是难得的享受。俄式馅饼伴随俄罗斯人一生馅饼,在俄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每逢重要节日、新年、洗礼、生日、命名日、婚礼以及葬礼,馅饼作为一道重要的菜肴,都是必不可少的。俄式馅饼有着“太阳”、“伟大节日”、“丰收”、“孩子健康”和“婚姻幸福”等多种含义,俄国古谚语中说道:俄国人的一生都伴随着馅饼。俄式馅饼的分类在俄罗斯,馅饼不仅制作方法多样,更有在馅饼用料、形状等多方面的差异。俄式馅饼属于酵母发酵类馅饼,并依据使用原料的不同,将馅饼分为:黄米类、荞麦米类和面类馅饼。俄式馅饼的形状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圆形馅饼外还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比萨式露馅形、半露馅形、封闭形等等。馅饼的命名也很有趣,如:以人名命名的有“古里耶夫斯基饼”;以用途命名的有“婚礼馅饼”;还有以馅心命名的“卷心菜大馅饼”、“果酱大馅饼”、“奶渣饼”…多数薄煎饼在食用时配以蜂蜜、草莓甜酱等,还有的馅饼可配西红柿黄瓜一起食用。克瓦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饮料。中国人推崇茶,德国人和捷克人热爱啤酒,美国人喜欢可口可乐,法国人愿喝苹果酒和柠檬水,意大利人偏好橘汁。俄罗斯人的民族饮料则是克瓦斯。这种饮料呈透明的深黄色,酸甜相间,在吃完甜腻的肉食、奶制品和点心后,来一杯“克瓦斯”,闹腾的五脏六腑马上就会消停下来;在夏季或在一场劳作大汗淋漓之后,来一杯“克瓦斯”,立刻从头到脚就会清爽起来。所以,俄罗斯人就为“克瓦斯”骄傲,就钟情于这种自己的饮料。最早,酿制“克瓦斯”的基本原料是面包干、面包屑和浆果,有的还加上地头垅边的野生香草。面包干是没有吃完的燕麦、大麦的面包晾干、储存的,浆果是家门口篱笆墙上生长的,又酸又甜。面包干扔掉了是糟践,浆果不利用多可惜,于是,把这些“废弃物”放在一起经过发酵,就成了“克瓦斯”。在俄罗斯农村,家家户户都酿制“克瓦斯”,每个妈妈、奶奶、外婆都有酿制自己“克瓦斯”的选料、窍门和绝技。因此,事实上从“克瓦斯”出现的那一天起,这种饮料就体现着俄罗斯人一种朴素的信念: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珍惜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生活更轻松、更甜美的生活方式。就文化而言,“克瓦斯”作为一种概念,它表明的是俄罗斯人的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对甜美未来的追求。“克瓦斯”的文化内涵“克瓦斯”在基辅罗斯时期就有了。在俄罗斯的土地联合成一个统一国家的进程中,“克瓦斯”使无力的勇士重新精神抖擞,使困乏的民众再度奋起。于是,“克瓦斯”的好名声就代代相传。在伏特加酒进入俄罗斯后,“克瓦斯”受到了残酷的挑战,勇士们都舍弃了“克瓦斯”这种传统饮料而去狂热追求新饮料的刺激。本民族的传统受到冲击。“克瓦斯”在这种冲击下艰难地存在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初年,在30年代和战后几次大灾荒中,粮食的致命匮乏使“克瓦斯”的酿制成为异常艰难的事。于是,在这些年中,“克瓦斯”和饮用“克瓦斯”就成了一种爱国主义标志,同时也成为一种特别权力的标志。随着“克瓦斯”的短缺和成为一种象征,“克瓦斯”这个概念中原本有的朴素信念和文化意义开始变形。“克瓦斯”从一种传统的文化概念逐渐演变为苏维埃文化的元素。在30年代的大饥荒后,由于接受西方世界的粮食援助,苏联社会不得不开放。在战后,苏联向外部世界开放的范围和程度就愈来愈广愈深。洋货的涌入,使多数当权者坠入了崇洋媚外、贪污贿赂的深渊,使普通苏维埃人看到,苏联社会不像宣传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而“克瓦斯”这样的传统饮料和传统就被斥之为“土”、“不登大雅之堂”,以“克瓦斯”、“伏特加”等为符号的文化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从“克瓦斯”作为苏维埃文化的一种标签来说,苏联的解体实质上是苏维埃文化的解体。于是,“克瓦斯”和许多俄罗斯传统的东西一样,就不仅是“土”了,而是被彻底地当成垃圾抛弃了。“克瓦斯”所标志的传统和文化被掩埋得无影无踪。“克瓦斯”的复归而传统是最难消灭的,也是消灭不了的。俄罗斯的“克瓦斯”传统和它所蕴藏的多种元素、多种色彩的文化同样是消灭不了的。在农村里,农妇们不管时世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照样酿制自己的“克瓦斯”,照样把“克瓦斯”和伏特加作为生命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2001年5月26日,在莫斯科的一处城市公园里,组织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俄罗斯传统饮料节”,这个传统饮料就是“克瓦斯”。他们的口号是:“要恢复‘克瓦斯’的好名声!”显然是对那些扭曲或者忘记本民族传统和文化行为的挑战。他们所要恢复的不仅是“克瓦斯”的好名声,更是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的好名声。这是一种回归,但这不是对已经消失的政权的回归,不是对糅杂的苏维埃文化的回归,而是一种对在俄罗斯延续了千年之久的整个人文传统和精神的回归。2005年的7月,在莫斯科的街头,竟然又出现了出售“克瓦斯”的大闷罐圆桶车,还出现了坐在一旁静候饮者的服装整齐的售货员。“克瓦斯”的经历能说明,任何一种新传统、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不能建立在铲除的基础之上的。这经历或许还表明,只要有农民,只要有粮食,只要有院子里还能栽种各种浆果,“克瓦斯”就会延续自己的生命,就会是俄罗斯人饮之不尽的饮料,“克瓦斯”之类的传统、文化就永不会消失。用餐礼节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如果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盘子左右没有备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一般所有的刀叉都先摆在盘子的两侧和上方,吃饭时按由外及里的顺序使用,有多少副刀叉就说明有多少道菜。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叉,吃鱼用三齿叉,其他用四齿叉,吃凉菜的叉比较小,吃热菜的叉比较大。用餐时须注意的是,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面条、鱼、鸡蛋、布丁和果冻不能用刀切后食用。吃面条时要右手拿餐叉叉起两三根面条,然后旋转餐叉,将面条卷在餐叉上再送入口中,不要用嘴吸面条,更不要发出声响;吃鱼时,左手拿一块面包按住鱼块,右手拿餐叉剔除鱼刺后再吃;吃煮鸡蛋时,不能将鸡蛋在桌子上敲醉,而要用羹匙先将鸡蛋大头的蛋壳敲碎,剥下这一部分的蛋壳,然后用羹匙挖着吃;吃煎鸡蛋时,煎得嫩的用羹匙吃,煎得老的用餐叉吃;喝汤时,要用羹匙的尖正对着嘴,把汤送入口中,不能用嘴直不能用嘴直接从汤盘中喝,更不能发出响声,羹匙要一直放在汤盘中,直到喝完;吃肉排时,要将餐叉的齿朝下叉住肉排,再用餐刀切一块吃一块,也可一次将肉排切成数块,然后用餐及吃,切记不可极不雅观地在盘中转来转去地切;吃鸡鸭时要刀叉并用,只有平时在家中才可以用手拿着吃;面包不必用刀切,可用手掰着吃。就餐时不要大声谈笑,切忌手持刀叉做手势:举杯饮酒时应用右手,嚼东西时要闭嘴,不能嚼出声来;在宴席上,男人应照顾自己旁边的妇女;饭后,如女主人请客人喝咖啡或茶时,客人应将杯子递过去。END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