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的理论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的理论基础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目标:1.能阐述精神分析理论、敏感期理论、成熟势力学说、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理解精神分析理论、敏感期理论、成熟势力学说、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对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的启示。第一节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人格)理论三、教育启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1.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2.性本能:构成生命本能的最重要部分3.人格结构的三种成分: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即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性本能的人格;(2)自我,介于现实与本我之间,控制本我以符合现实原则;(3)超我,代表着社会伦理道德,在内化社会道德标准时发展而成,按至善原则行动,力求达到完美。4.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18岁)——又被称为:心理性发展阶段0-3岁:口腔期、肛门期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一)心理性(人格)发展理论(二)早期经验与防御机制(一)心理性(人格)发展理论1.口腔期(0-1岁)此时期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咬、咀嚼、吞咽等口腔活动获得性的满足与快感。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婴儿用嘴够得着,他们就会去吮吸、咬或咀嚼,在他们不渴不饿时也会这样做。因而,婴儿心理与人格的发展十分明显地受其口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这时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婴儿以后会形成乐观、信任、有信心的人格特征;如果这时期口腔活动受到限制,如过早给婴儿断奶,儿童长大后会倾向于悲观、依赖、退缩、猜疑、苛求,甚至形成咬手指、吸烟、酗酒、贪吃等不良习惯。(一)心理性(人格)发展理论2.肛门期(1-3岁)此时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对粪便的潴留与排泄幼儿都能获得快感。从1岁开始父母培养幼儿有意控制排便,训练幼儿建立上厕所排便的习惯,这时幼儿首次遇到生物冲动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而随意地排便是这一时期幼儿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手段。过早或过晚训练幼儿排便,都容易导致幼儿以后形成肛门期人格。肛门性人格的形成:过早或过晚训练幼儿排便肛门排泄型人格:浪费、邋遢、无条理、放肆;肛门便秘型人格: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细节、固执、吝啬。启示:1岁应训练排便(二)早期经验与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教养环境和方法可能影响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引起婴幼儿的心理不适,而自我为避免心理不适,会采取各种方法去适应,这些适应手段称为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类型:压抑、固着、退行压抑:压抑是在婴幼儿期发生的防御手段。当本我冲动受到限制而引起冲突时,就迫使那些引起焦虑的心理冲突离开意识,进入潜意识,这就是压抑。固着:是一种某些本能冲动停留在早期阶段的防御手段,用来补偿那些早期未得到满足的本能需要。如:吮吸手指退行:是一种表现行为退回到早期阶段的防御手段。如:家里多了弟弟妹妹……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人格)理论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1902—1994)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既要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应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两个对立的、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个体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过程中,按次序向下一阶段过渡。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体人格的发展。如果儿童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解决发展任务,他也可以通过教育在下一阶段得到补偿。个体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婴儿期(0-18个月)、儿童早期(18-48个月)、学前期(4-7岁)、学龄期(7-12岁)、青年期(12-18岁)、成人早期(18-25岁)、成人中期(25-50岁)、成人后期(50岁后)。1.婴儿期(0-18个月)心理社会危机: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婴儿主要任务: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危机解决办法:依赖于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认识:世界安全,并且充满爱意。启示:此时期,母亲不能离开孩子2.儿童早期(18-48个月)心理社会危机:自主性VS羞耻和怀疑儿童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性而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过程:儿童形成自主性,渴望探索新世界。但又出现不想为行为负责任的倾向,返回舒适与安全。于是,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的冲突出现。启示:鼓励而非苛责三、教育启示启示: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都比较关注婴幼儿早期的生活经验,并认为早期生活经验将会对婴幼儿的一生造成重要影响。所以,一方面早教教师和教养人要尽量给婴幼儿创造亲切、舒适、轻松的家庭氛围。只要婴幼儿的行为不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父母就不必要过分加以管制。在家庭中营造民主轻松的气氛,让婴幼儿自主、自信地从事各种活动,父母所要做的应该只是在周围密切关注,防止意外的危险,也可以参与到婴幼儿的活动中去,和他们平等地游戏。另一方面,早教教师和教养人必须承担起控制婴幼儿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二节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1.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2.婴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敏感力、吸收性心智3.婴幼儿的发展存在敏感期,即关键期一、敏感期的类型(一)语言敏感期(0-6岁)(二)秩序敏感期(2-4岁)(三)感官敏感期(0-6岁)(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五)动作敏感期(0-6岁)(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八)文化敏感期(6-9岁)(一)语言敏感期(0-6岁)当婴儿咿呀学语时,就已开始了语言敏感期所以,一方面早教教师和教养人要尽量给婴幼儿创造亲切、舒适、轻松的家庭氛围。只要婴幼儿的行为不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父母就不必要过分加以管制。在家庭中营造民主轻松的气氛,让婴幼儿自主、自信地从事各种活动,父母所要做的应该只是在周围密切关注,防止意外的危险,也可以参与到婴幼儿的活动中去,和他们平等地游戏。另一方面,早教教师和教养人必须承担起控制婴幼儿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二)秩序敏感期(2-4岁)婴幼儿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婴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三)感官敏感期(0-6岁)婴幼儿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训练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常常会发现婴幼儿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正是培养孩子细微观察能力和习惯的好时机。此时正是培养细微观察能力和习惯的好时机(五)动作敏感期(0-6岁)2岁的孩子,最活泼好动,教养人应充分让其运动,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大肌肉的训练小肌肉的练习(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2.5岁的孩子逐渐脱离自我中心,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教养人应让孩子明确生活规范和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自律地生活(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布置书香的居家环境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八)文化敏感期(6-9岁)3岁:幼儿产生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6-9岁: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此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启示:上学去二、教育启示首先,早教教师和教养人要遵循婴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巧妙地运用敏感期带来的宝贵发展动力,全面促进婴幼儿的发展;其次,要尊重婴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婴幼儿的敏感期各不相同,发展的程度也有所差异,早教教师和教养人应耐心、宽容地对待婴幼儿发展中的差异;最后,婴幼儿的各种能力有其对应的敏感期,应适时地抓住机遇开展保育与教育工作,全面发展婴幼儿的各种能力,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有所偏颇。第三节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阿诺德·格塞尔(ArnoldGesell,1880—1961)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和他同事从事了极为广泛、详细的婴幼儿神经运动发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关于儿童成熟的理论,他提出一个被公认较完善的儿童行为常模,编制了测量婴幼儿和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的量表——耶鲁量表。他还是历史上史上最早使用电影来观察儿童的记录者之一。一、遗传的重要性在遗传与环境作用的争论中,格塞尔属于遗传决定论者。他坚定地认为在儿童的成长和行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物学结构,而这个生物学结构的成熟取决于遗传的时间表。根据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称为成熟。成熟指导着发展,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格塞尔的这一论断来源于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二、关于发展的观点(一)发展的性质(二)发展的原则(三)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一)发展的性质观点: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外在的特征是行为差异,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控制。(二)发展的原则1.发展方向的原则2.相互交织的原则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4.个体成熟的原则5.自我调节的原则(三)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观点:儿童发展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每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都标志着一定的成熟阶段。1940年,推出“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包含行为发展的四个方面:动作能:粗动作和细动作应物能: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语言能:可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线索应人能: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三、教育启示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提供了育儿新观念:尊重婴幼儿的天性,是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讨论:新生儿按需喂养OR按时喂养阿弥士对家长提出的四点忠告:一是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二是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三是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四是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忠告建立的根基,即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格塞尔提出:教养人要与孩子一道成长。第四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55年,创建“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学”,深入研究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建立起完整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相互作用理论(一)图式与组织(二)同化与顺应(三)平衡与自我调节(一)图式与组织图式:皮亚杰把智慧结构的基本单位称为图式儿童通过探索,将获得的经验贮存在认知结构内形成图式。图式的建立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如:3月认母组织:所有的图式都会在不同水平上和不同程度上被组织起来,形成复合图式。(二)同化与顺应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平衡,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实现。同化与顺应是适应与组织的基本过程。同化:是在新情况中使用已有经验的操作方式,把不熟悉的情况纳入已有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