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这个教学实录是2000年我在嘉定区实验中学上课的记录,由我根据录音整理。后来全国中语会在兰州(好像是在兰州,也许记忆有误)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邀请魏书生老师和我也去上一堂课,我教的就是《少年中国说》,用的仍同样的教法,上了两堂课。到第二课结束时,学生几乎已能全文背诵,课后陈金明老师(当时任全国中语会秘书长)对我说:“你的课是名副其实的‘教----读课’!”我至今仍记得他拖长了声调说出这个“教”字时的欣赏的神态。有几位听课的老师也对我说,他们一边听课,一边用我指导学生的方法背诵,最后也都背出了全文。他们认为这样上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我教文言文,历来反对串讲,反对一字一句嚼烂了“喂”。文言文首先是“文”,就应该把它作为饱含思想感情的“文章”来教,词句的解释应该在理解文章意蕴的前提下进行。《少年中国说》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我教读文言文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体会作者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豪迈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结合“背读法”的尝试,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读,在背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最后不仅背出了文章,而且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强烈的感受。这两堂课较好地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如果把整个教读过程看作一个训练过程的话,那么这就是我所倡导的那种综合的、立体的、灵活高效的训练。我始终认为,一堂课的或成或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执教者的教育理念。一堂理想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看得出执教者在教育理念上的执着追求。(一)初读印象大家谈师:昨天请同学们自读《少年中国说》,这堂课想先听听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总的印象。请随意说,有什么印象就说什么。生⑴:这篇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我觉得并不难懂。有些句子虽然不完全理解,但我感觉到作者的感情很强烈。生⑵:文章写得热情奔放,用了很多排比句,读起来很有劲。生⑶: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字里行间有一种自豪感,读了使人振奋。师:你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劲,哪些句子使人振奋。生⑷:第二段写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一句写老年,一句写少年很有意思。师:什么叫“很有意思”?生⑷:……一句句对比,……很新鲜……师:你的意思大概是说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写得很充分,很鲜明;而且这种句句对比的写法,给人一种新鲜感,是吗?(生点头)生⑸:这一段里还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师:读有时候感觉怎么样?生⑸:觉得有气势。生⑹:我觉得结尾处一些句子读起来顺口,而且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不过,里面有些句子我还不大懂。师:既然不大懂,怎么还会受到鼓舞?生⑸:……好像有一点感觉……有些句子我翻译不出来。师:哦,这叫做“跟着感觉走”(笑)。你所谓的“不懂”,大概是指不会翻译,是吗?(生点头)其实,你感受到了作者的热情,这就是一种理解,不过这种理解靠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靠直接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它有时候比理性的分析更重要。读文言文,我倒宁可要你们对文章有一种准确、生动的感觉,而不要为了翻译而忽略这种直接的感受。要知道,有些文言句是很难用现代语对译的,这篇文章最后的一些句子,就很难翻译得不走样,因为它是韵文,跟一般的散文句子不一样。你既然已经从这些句子感觉到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说明你已经大体上读“懂”了,也说明你有很好的语感。大家还有意见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要发表吗?(学生继续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句子,说了自己的感受)(二)走近梁启超师:同学们自读了这篇课文,你们不仅跟着感觉“走”了一回,而且走得蛮有水平(笑)。就是说,你们的感觉很准确,你们的确抓到了梁启超文章的主要特点。有人对梁启超文章,有这样的评价:“以饱含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你们听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生齐答:“听懂了!”)“流利畅达”会写吗?(一学生上前板书)很好,完全正确。我测试一下大家的即时记忆能力:有人怎样评梁启超的文章?生⑹:以饱含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师:你们看,刚才我们谈初读的印象,跟人们的这个评价一致吗?(生齐答:“一致。”)梁启超的这篇文章确实笔下饱含感情,文字流畅,很有感染力;从这篇文章我们还看到了作者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可是,你们知道这样一篇有自信、不自馁的文章是作者在怎样的处境中写的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近代史。看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梁启超的情况。生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和他一起主张变法的有他的老师康有为,还有谭嗣同等人。生⑻:他们想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师: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什么?(生⑻答:“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失败以后的情况怎样?生⑼:支持他们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师:你们还能知道这些历史知识,我很高兴。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是因为梁启超文章写得好,还办了报纸宣传维新的思想,对知识界的影响极大。当时不少人还模仿他的文笔写文章,叫做“新文体”(板书)。今天看来,梁启超的思想虽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作为中国近代向西方资产阶级寻求“真理”的先驱者之一,他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这种精神是值得称赞的。请同学们再注意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它写于1990年,也就是百日维新失败后的第二年。当时梁启超在哪里?生:(齐)日本。师:对,这篇文章是他逃亡日本的时候写的,当时他27岁,正是一位有抱负的“中国少年”。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变法失败,同志被杀,清政府要捉他,他不得不寄身异国,过着流亡的生活。我再补充一点背景材料: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海战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至此,中国与英、法、日、俄、美等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得已经使我们记不清楚了,国家正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可见梁启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仅个人的政治主张遭到严重的挫折,弄得有家难归,流亡异国,而且整个国家都处于危难之中。可是,你们有没有从这篇文章中感觉到一点点灰心丧气的情绪?没有!刚才同学们谈读后的感受,大家都觉得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这是多么不容易!下面我们来具体地揣测一下作者在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动机。这从文章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谁先来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一人朗读)师:“老大帝国”是什么意思?跟“老大帝国”意思相反的是什么?生⑽:“老大帝国”就是“年老的帝国”(师插问:“你怎么知道老大是年老的意思?”生答:“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师:这里的“老大”还有“衰老”的意思,日本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不过,把中国称做“老大帝国”,是不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是日本人首创的?生⑾:不是的,是西欧人先这样说的。(师插问:“你怎么知道的?”)文章里说,“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就是说这句话是从欧洲人那里抄袭来的。师:那为什么文章一开头要说日本人,而不是说“欧西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生⑾:因为日本人最坏。(笑)师:当时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没有一个不是坏东西。你说的恐怕不是理由。生⑿:因为作者当时住在日本,他只听到日本人这样说。师:这样理解比较合理。作者一定是先听到日本人这样说,然后指出这种说法的来源。注意句子里这个“盖”字,有推断原因的作用,可以解释为“原来是”。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当时东方人、西方人都这样看中国。关注着国家命运的梁启超听到日本人这样说,当然深有感触,但又不能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请注意下面这个句子:“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谁先来解释一下?生⒀:唉,我们中国他果真衰老了吗?师:基本正确。“呜呼”这个感叹词你们在《捕蛇者说》里遇到过,还记得那个句子吗?生⒁: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师:记得很准确。不过我说他(指生⒀)的解释“基本正确”,因为还有一点小小的不正确。他把句子里那个“其”字解释为“他”,是不对的。这里的“其”字只表示一种语气,你们再体会一下,这是一个带有什么语气的问句。(学生各自诵读、体会)生⒂:带有反问语气。师:你的语感不错。现在我们为了加强反问的语气,常常在句子前面用什么词?生⒂:难道。师:对极了!这个“其”就相当于现在说的“难道”。这是一个语气很强的反问句。“唉!咱们中国难道果真衰老了吗?”从这个句子看作者同意中国已经衰老的观点吗?(生齐答:“不同意!”)说说理由。生⒃:下面他反驳了这种观点。师:你没有弄清我问题的要求。我要求从这个句子本身看作者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你能回答吗?生⒃:作者用了个反问句。师:这就对了。比如我问你们:“难道我老了吗?”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不过,这里要注意,作者用“呜呼”领起这个反问句,说明他既不能同意这种观点,但又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感慨,因为从当时中国一次次向帝国主义列强屈辱求和的情况看,确实处处显示出一种衰亡的迹象。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谁来说?生⒄:梁启超曰:恶(è),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师:他有没有读错字音?生⒅:第一个字读wū,他读了è。师:这个字书上有注解,以后要认真看注解。那么什么情况下念è?生⒅:“可恶”的时候念è。生⒆:“可恶”的恶读wù,他也读错了。“恶劣”的“恶”才读è。师:对了。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谁来总结一下?好,就你(指生⒅)来吧!生⒅:“恶劣”的时候读è,“可恶”的时候读wù,这里读wū,是表示感叹的助词,有反对的意思。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师:现在我们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强烈的反对,一般用什么表示感叹的助词?生:(众)“哼!”“呸!”“喝!”……师:如果要为这个“恶”找一个大体相当的字,找哪个好?生:(齐)“呸!”师:为什么?生⒆:这个“呸”最有力,还有斥责的味道。师:我猜到你们会找这个“呸”,因为你们的感觉总是很准确的,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个句子解释一下,谁来?生⒇:梁启超说:呸!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着。师:这里,作者针对“老大帝国”的说法,提出了一个“少年中国”。这个“少年”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什么年龄?过去在文言文里读到过这个词吗?生(21):初二的时候在《冯婉贞》里学到过这个词,“谢庄少年”,就是谢庄的青年。师:你的记忆力很好。古代称青年男子叫“少年”,比我们现在说的“少年”要年龄大些。那么“少年中国”现在该怎么说?生(22):青年的中国。生(23):年轻的中国。师:两种说法请选择一个,说明选择理由。生(24):“年轻的中国”好。“青年的中国”,别人会理解为“青年人的中国”。师:还有一个问题请思考一下:“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为什么不说“世上有一少年中国在”,而要说“少年中国”存在于我的“心目”中呢?生(25):因为这个“少年中国”实际上不存在。师:你说对了,因为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的确处处显示出衰老的迹象。但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生(26):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来的中国,作者主张变法维新,就是要创造一个未来的中国。师:说得好极了!但你能从文章里找出根据证明你的观点吗?生(26):下面有一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句子里有个“将来”,说明作者说的“少年中国”,不是现在这个中国。师:对!就应该这样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当然也是作者的责任,因为他当时就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可见,作者说“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不仅针对日本人和欧洲人的言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寄托着作者的抱负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