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碱基互补原则: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互补规律)。2.核酸的变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3.核酸的复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4.增色效应: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5.减色效应:DNA在260nm处的光密度比在DNA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6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7.DNA的熔解温度(Tm值):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m)。8.环化核苷酸:单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分别与戊糖的3’-OH及5’-OH形成酯键,这种磷酸内酯的结构称为环化核苷酸。9.碱基堆积力:各个碱基堆积在一起,产生碱基间的范德华引力,对稳定双螺旋结构起一定的作用。10.顺反子:遗传学将编码一个多肽的遗传单位称为顺反子11.核小体:DNA双螺旋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形成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12.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13.氨基酸残基: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由于参加肽键的形成已不完整,每一个氨基酸单位叫氨基酸残基。14.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值,用符号pI表示。15.肽键: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缩合而形成的共价键.16.肽单位:多肽链主骨架的重复单位Cα-CO-NH-Cα,包括肽键和两个α-碳原子。1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18.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19.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20.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2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22.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23.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24.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25.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26.全酶: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即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27.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的浓度。28.辅酶和辅基:与酶蛋白结合松弛的称为辅酶,可以通过透析或其它方法将其从全酶中除去。如果以共价键与酶蛋白较牢固的结合的称为辅基,不易透析除去。29.单体酶:只含有一条多肽链的酶30.寡聚酶:由十个以下亚基组成的酶。这些亚基之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亚基之间不是共价结合,彼此很容易分开。31.多酶复合体:是由几种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它有利于一系列反应的连续进行。32.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包括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33.激活剂:凡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激活剂多是无机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34.抑制剂:是能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使催化活性完全丧失的物质。35.抑制作用:抑制剂使酶催化活性降低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36.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分子的结合是非共价键的,是可逆的可逆的抑制作用容易通过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使酶的催化活性恢复。37.不可逆抑制作用:这类抑制作用的特征是抑制剂与酶分子的活性部位以共价键结合,这种结合不能用简单的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解除,所以是不不可逆的。38.别构酶:酶分子中除了有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中心外,还有与调节物结合的别构中心。别构酶与调节物结合后,自身的构象会发生变化,从而调节酶活性,所以称它为别构酶或变构酶。39.别构效应:调节物与酶分子的变构中心结合后,引起酶蛋白构象的变化,从而使酶活性中心对底物结合与催化作用受到影响,进一步调节酶促反应速度及代谢的现象。40.酶活力单位: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在1min内能转化1umol底物的酶量。特定条件:温度选定为25度,其它条件(如pH值及底物浓度)均采用最适条件。41.酶的比活力:每毫克蛋白质所含的酶活力,用来表示酶的纯度。42.同工酶:又称同功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但组成结构不完全相同的一组酶。43.酶原:没有活性的酶的前提物。44.维生素:有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得从食物中摄取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45.Ribo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又称核酶或酶性RNA。46.葡萄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47.糖酵解(EMP)途径: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48.糖的有氧氧化: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49.酒精发酵: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酵解形成乙醇的过程。50.磷酸戊糖途径(PPP途径):生物有机体某些组织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葡萄糖酸-6-磷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51.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和Krebs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又称柠檬酸循环和Krebs循环。52.乳酸发酵:指糖经无氧酵解而生成乳酸的发酵过程。53.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又称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是有机化合物在活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并放出能量的过程。54.呼吸链:是指在生物氧化中,基质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传递体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的电子传递系统。此传递系统又叫电子传递链。55.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代谢过程中,由于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的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转移给ADP(或GDP)而产生ATP或(或GTP)的反应。56.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一般将含有能释放20.92kJ/mol以上键能的物质,称为高能化台物。57.解偶联剂:能使氧化过程和磷酸化过程脱离的物质称解俏联剂,它不抑制电子传递,但抑制ADP磷酸化生成ATP过程。58.P/O比:是指在生物氧化中.当吸收l原子氧时,有几分子的无机磷变成了有机磷,或者说有几分子的ADP变成了ATP。氧化磷酸化:电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在ATP合成酶催化下,促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是氧化与磷酸化相偶联的反应,称为氧化磷酸化。59.能荷:,细胞内ATP-ADP-AMP系统中充满高能磷酸基团的程度。60.脂类:是脂肪、类脂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一类生物分子。61.必需脂肪酸(essentialfattyacid):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62.脂肪酸的α-氧化(α-oxidation):以具有3~18碳原子的游离脂肪酸作为%100]AMP[]ADP[]ATP[]ADP[2/1]ATP[能荷=底物,有分子氧间接参与,经脂肪酸过氧化物酶催化作用,由α碳原子开始氧化,氧化产物是D-α-羟脂肪酸或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63.脂肪酸的β-氧化(β-oxidation):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的键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和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64.脂肪酸的ω-氧化(ω-oxidation):C5、C6、C10、C12脂肪酸在远离羧基的烷基末端碳原子被氧化成羟基,再进一步氧化而成为羧基,生成α,ω-二羧酸的过程。65.柠檬酸穿梭(citriateshuttle):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乙酰CoA从线粒体转运至胞液的反应。线粒体内的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然后经内膜上的三羧酸载体运至胞液中,在柠檬酸裂解酶催化下,需消耗ATP将柠檬酸裂解回草酰乙酸和乙酰CoA,后者就可用于脂肪酸合成,而草酰乙酸经还原后再氧化脱羧成丙酮酸,丙酮酸经内膜载体运回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这样就可又一次参与转运乙酰CoA的循环。66.乙酰CoA羧化酶系(acetyl-CoAcarnoxylase):大肠杆菌乙酰CoA羧化酶含生物素羧化酶、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和转羧基酶三种组份,它们共同作用催化乙酰CoA的羧化反应,生成丙二酸单酰-CoA。67.脂肪酸合成酶系统(fattyacidsynthasesystem):脂肪酸合酶系统由ACP-脂酰基转移酶、β-酮脂酰-ACP合酶、丙二酸单酰CoA-ACP转移酶、β-酮脂酰-ACP还原酶、β-羟脂酰-ACP脱水酶、烯脂酰-ACP还原酶6种酶和一种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共同组成,催化脂肪酸的从头合成。68.脂肪动员作物:就是讲内源脂肪从脂肪组织输出、氧化分解的过程。69.BCCP: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是生物素的载体,参与乙酰CoA羧化反应。70.ACP·SH:一种脂酰基载体蛋白。大肠杆菌的ACP是一个有7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热稳定蛋白,该蛋白的36位丝氨酸上羟基与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的磷酸基以酯键相连,其中巯基(-SH)是ACP的活性基团。71.乙醛酸循环:是有机酸代谢循环,它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可分为五步反应,由于乙醛酸循环与三羧酸循环有一些共同的酶系和反应,将其看成是三羧酸循环的一个支路。循环每一圈消耗2分子乙酰CoA,同时产生1分子琥珀酸。琥珀酸产生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或经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72.生物固氮:微生物在常温常压下,将分子氮还原为氨的过程。73.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将一个氨基酸上的氨基转到其他α-酮酸上形成另一个氨基酸的过程。74.氨同化:由氮素固定或硝酸还原生成的氨,转变为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过程。氨的同化有两条途径谷氨酸形成途径和氨甲酰磷酸形成途径。75.硝酸还原作用:在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催化下,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NO3-和NO2-还原成为NH4+的作用。76.必需氨基酸:机体维持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又不能自己合成,需从外界获得的氨基酸。77.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基作用和其它脱氨作用相偶联构成的脱氨作用,包括谷氨酸脱氢酶途径和嘌呤核苷酸循环途径。78.鸟氨酸循环:又称尿素循环,是大多数陆生脊椎动物体内将氨转变成为尿素的代谢途径,该反应的产物为尿素,接受氨的第一个中间物为鸟氨酸,因此而得名。79.氧化脱氨基作用:指氨基酸在脱氨时伴有氧化或脱氢过程,生成的产物是氨和酮酸。80.一碳单位:有些氨基酸在生物分解过程中,可产生具有一个碳原子的活性基团,称为一碳单位或一碳基团。如甲基、亚甲基、甲酰基和亚氨甲基等。81.生糖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能转变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乙、琥珀酰辅酶A、延胡索酸和草酰乙酸的氨基酸称为生糖氨基酸。82.生酮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能转变成乙酰辅酶A和乙酰乙酰辅酶A的氨基酸称为生酮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