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冲击下方言生存环境初探一、摘要二、调查背景三、调查基本情况四、调查步骤五、调查内容分析六、小结七、建议八、结语九、附录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某一些汉语方言如吴语,它们的使用人数甚至比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使用人数都要多,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方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发展,在迎来新的事物的同时,一些旧有文化也在不可避免地流失。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当代各种文化因素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通用语言对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增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全民文化进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1956年1月28日,中央成立了由陈毅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同时国务院还做出决议,即于同年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统一势在必行。当传统方言受到现代通用语言的冲击,当这一地域文化载体面临统一民族文化的同化,各地方言的生存状态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应对方言所受影响并保存其中的文化精髓,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调查实践小组在全国多个省市进行方言的生存现状探究,希望能通过调查,了解方言的发展历史、应用状况和社会认同度,同时也是抛砖引玉,能对保护方言、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关键词:方言推广普通话1、中国各地方言基本情况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八种: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北方方言分布地域最广,包括长江以北汉族居住的地区,长江以南镇江至九江的沿江地带,以及湖北(东南一带除外)、四川、贵州、云南大部分和广西、湖南的西北部。使用的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分布地区在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镇江不在内)和浙江省大部分。因此也称江南活或江浙活。使用人口约中汉族总人口的8.4%。3.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使用人世间口约占汉族总人口数的5%。4.赣方言。又叫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数的2.4%。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部为主。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数的4%。6.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小部分。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数的1.2%。华侨及华裔也有说闽北方言的。7.闽南方言。以夏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大部分和广东东部潮汕地区以及海南岛的一部分。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数的3%。华侨和华裔中说闽南方言的很多。8.粤方言。也叫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广西两省,又是香港和澳门同胞使用的方言,华侨和华裔中的很多人也使用。粤方言区拥有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数的5%。2、政策背景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推广普通话,1957年,国家确定了“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工作方针。1986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年,把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2年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从此走上法制轨道。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第九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第十条);“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际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第十八条);“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显然,作为一名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掌握并能正确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这是教师资格认证的基本条件,也是将来实行持证上岗的基本条件。3、现代标准汉语的概念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国大陆)、国语(台湾)、华语(东南亚),是指现当代汉语主要流传地区被当成汉语标准音的汉语口音,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及海外华文社会。这些标准语均以北京话为基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现代标准汉语的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普通话”,在台湾地区称为“国语”,东南亚称为“华语”,而相对于非汉语的语言又常被称为“中文”或“华语”。4、目前中国方言与普通话发展的基本情况目前北方方言(包括西南方言)的生存环境最好;其次是粤语的生存环境也很稳定;但是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后,没有很好地保护吴语方言。比如在上海,除了允许沪剧越剧滑稽剧等戏曲存在外,报刊不准刊登上海方言文章,一个时期还停止上海话的广播,不准发行上海话歌曲磁带,不准讲上海话的电影电视片播出和方言话剧的演出,也不组织专家审定方言用字,因此上海方言还停留在不见书面语的状态。而上海话原来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方言,尤其是近代社会中,从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从出租车到沙发、麦克风、文化、经济、报馆等等,上海话中一时造出和引进大量词语,现在却到需要保护的时候了。改革开放后,粤语歌一度成为中国亿万青年的“心声”。最早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随后是大量香港歌星的感召,广东话居然成为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一时间,全国人民心荡神摇,原来被称为“歪瓜裂枣”的粤语,怎么听怎么“来劲”,似乎突然觉得人类的很多微妙复杂的情感,只有用不符文理的粤语歌词才能表达“到位”。再看内地:天津话的相声曾风靡一时,东北话的小品至今仍占据着“主流”地位;时下网上还开始流传各种以方言演唱的歌曲;而许多作家也开始有意识地以方言进行创作,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莫言的“猫腔”到最近张炜《丑行或浪漫》中的登州方言、刘震云《手机》中的四川方言和河南方言等,越来越多的方言走进了文学作品。一、调查时间:2011年寒假二、团队组成:许一晨、张安、张念荣等三、调查地点:山东、湖北、安徽、黑龙江等的部分地区1、确定议题,进行分工,小组成员根据家乡所在方言区分别进行北方方言区、湘、赣、吴、鄂方言区的调查实践;2、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方言的发展历史以及使用状况;3、根据调查内容,经多次修改后形成一份调查问卷,并在北京、天津、河南、山东、湖北、江苏、湖南、江西等地进行调查走访,与市民进行交流;4、汇总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5、就结论提出建议。此次社会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问卷的内容各主要包括:问卷填写人的基本情况、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与掌握情况、在推广普通话的趋势下对于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情况的满意程度、以及如何保护方言。回收问卷后,我们分别按照年龄、城乡、南北分类整理问卷结果,结果如下:1.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与掌握基本情况:①问卷中我们通过“您是否会熟练使用普通话?”“您是否会熟练使用方言?”“平时交流是都是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或者是分场合?”这三个问题来了解各地区各年龄段人们方言使用以及普通话使用情况。第2题您是否会熟练使用普通话?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与农村相比,城市中有更多人会熟练使用普通话;南北方相比来说,普通话在北方更加普及,这可以从普通话的起源方面来解释,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语言,因此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普通话;各个年龄段来相比,年轻人比中年、老年人普通话掌握情况更加令人满意。第3题您是否会熟练使用方言?对于方言的掌握情况来说,南方与北方相比较,能够数量掌握普通话的人数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与北方持平;而城乡对比来看,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能更好的掌握方言;从年龄段方面来看,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人数随之增加,但是,小于21岁的90后掌握方言的情况比80后略好一些。2、人们更加倾向于方言还是普通话为了反映人们是否喜欢方言或普通话,我们在问卷中加入了“您更喜欢使用方言还是普通话?”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可以人们对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倾向性。在所有有效问卷中,更加倾向于是有方言的人数是232,更加倾向于使用普通话的认识是62,而认为都一样无所谓的人数是227。此结果可以清晰地表明大部分人更加倾向于使用方言或者二者皆可,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更加喜欢使用普通话。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普通话的推广成果比较令人满意,但是方言依旧是人们最喜欢的交流方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方言。不论人们是喜欢使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两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交流方便。对于第7题“您更喜欢使用普通话的原因这一题”,很少有人会选择使用方言显得不文明。虽然我们可以经常在公共场合发现一些吧普通话和“文明”这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标语,但是此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大部分人都不这么认为,这一点对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值得让我们反思。在第8题“您认为方言是一种文化吗?”的反馈结果中,有80%以上的人认为方言是一种文化,具体结果会在此报告之后的内容中详细分析。有专家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值得珍惜和保留。但另一个事实是,语言的种类也在不断减少,一种语言能否有生命力,关键要看它是否能适应历史和时代转变的需要。如今方言是否能适应历史与时代的需要,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上表中得出答案。方言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仍是人们喜欢的交流方式。3、人们对当今方言生存现状的看法首先从南北来看,北方人对现状更加满意,南方人更希望加强保护地方方言,相反,在北方人们更加希望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力度。第二,我们从城乡方面来看,农村人口对现状更加满意在方言掌握较好的城市,人们更加注重保护方言,相反在农村人们更加注重普通话的推广力度。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它显示出了方言和普通话在各个地方正在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4、人们需要方言怎样发展在问卷的最后我们针对如何保护方言提了两个问题,一是“您认为方言在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还需要”,并针对此设计了若干选项,分别是出台相关政策、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开设专门方言课程、非正规场合提倡用方言交流、教给孩子们本土方言。二是“您平时是否收看方言类情景喜剧、新闻、电影等节目?”。鉴于当今方言类节目十分流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问题了解此类节目的收看情况以及收看效果。问题11您平时是否收看方言类情景喜剧、新闻、电影等节目?总体来看,喜欢方言类节目的人还是占多数。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特色之一,用方言来陈述某些事情,可能更贴近市民,表达上更完整、通俗、更易于为某个地区的百姓接受,不会产生距离感。5、方言是一种文化吗问卷结果显示不论是在农村、城市、南方、北方,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大部分人都认为方言是一种文化。但是相比较来说,在城市方言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几千年来,人们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家居生活等方面,还是在使用方言。母语是文化语言,她的核心功能是文化的传承,方言剧也承载了民族文化,她不仅和乡土情怀贴合,也和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导演们喜欢让刘老根、许三多、杨光、条子等人物使用方言,目的是产生“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从本质上讲,是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文化意义上的“亲切”,而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民间底层身份,是文化归属感,并不是阶级归属感。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被调查人群依据年龄的增大,对方言掌握的越好。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