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外文化交流“蛮夷呼中国为唐”——北宋朱彧《萍州可谈》“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凡海外诸国皆然”——《明史•真腊传》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中,中外文化交往空前发展:跨越国界的贸易远远超过了汉朝;与周边及远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跃上了一个新阶段。在此过程中,唐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不断汲取外来文化,又以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丝绸之路的得名: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把从中国中原地区,经新疆而抵中亚的陆上通道翻译为“silkroad”,翻译成中文就是“丝绸之路”。这就是丝绸之路得名的由来,后来所指范围逐渐扩大,另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的全盛1、丝绸之路的开通莫高窟“张骞出使西域图”——西汉张骞通西域出使的原因:联络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结果—开辟丝绸之路西域: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张骞通西域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域: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张骞出使西域图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各国使者、商人东来西往,通过河西走廊,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向西,通过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大道,中国丝织品可以运到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传入的物品、技术传出的物品、技术丝绸、铁器、漆器、麻织品、冶铁技术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瓜果、音乐、舞蹈、宗教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阳关于阗大月氏大宛玉门关疏勒鄯善大秦丝绸之路的全盛唐代的丝绸之路概况——唐朝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体。往东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往南可达天竺。2、丝绸之路的全盛读图学史陆路走向,以长安为中心:海路: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往南可达今越南、南洋群岛、斯里兰卡、天竺和波斯湾。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和意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乡西方传播。西方的物品(如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和葡萄酒等)、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当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外域文化以中亚、西亚、南亚为三大支,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广阔的多,可以说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唐都长安城内外域人士众多粟特人胡人俑皇城宫城唐都长安城内外域人士众多商品繁多的市场东、西两市各有商行200多家,出售的货品有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金银器和铁器等,也有外国胡商带来的珍珠、宝石、象牙、玳瑁、香料和药物等。东、西市的分别东市靠近唐朝宫廷,附近有不少贵族高官的住宅,所以高级奢侈品多在东市出售。西市则集中了较多西域商人。从盛唐以後,西市比东市更为繁荣,被人称为「金市」。东西市两个商业区中,西市周围多西域胡商繁华的长安西市一、丝绸之路的全盛唐都长安城内外域人士众多东西市两个商业区中,西市周围多西域胡商唐代长安的胡化潮流唐代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掀起了一股「胡化」之风。长安的年轻人争相仿效胡人,穿戴胡服。外国的音乐歌舞,也在长安大受欢迎。一些文人学士也经常到胡人开设的酒肆饮酒,并留下了很多吟咏胡族女侍应的诗篇。如李白曾写道:「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貌胡花,当垆(lú)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就是这类诗篇的代表。思考: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同意。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二、东亚文化圈1、唐朝与新罗的交往《韩国第一国宝——崇礼门》《韩国的故宫——昌德宫》【材料二】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前后总计2000多。经归国留学生的传播,唐朝文化为新罗广泛吸取。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医学、天文、历法。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之尚书省,地方设州、郡、县、乡,与唐相似。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新罗使者带回茶种,朝鲜开始种茶。雕板印刷术传入新罗。唐玄宗认为“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二、东亚文化圈1、唐朝与新罗的交往【材料一】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往于中朝之间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朝霞、金、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二、东亚文化圈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遣唐使船(模型)图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二、东亚文化圈3、新罗学习唐朝文化4、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鉴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唐玄宗时来中国留学,在中国五十多年,担任过唐朝的高级官员,工诗文,与王维、李白等是密友,后逝于长安。鉴真和尚俗姓淳于,扬州人,曾主持扬州大明寺。唐玄宗时,应日僧之请前往日本传授戒律。十多年间,五次东渡都失败了,第六次东渡方获成功,此时他双目已失明。他除在日本传授戒律外,还将大量佛教经典、建筑技术、雕塑艺术以及医药书籍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医学、雕塑、美术和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后逝于奈良唐招提寺。阿倍仲麻吕唐鉴真和尚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二、东亚文化圈空海书法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国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2)新罗、日本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分。1.联系前几课所学的内容,试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唐代呈现灿烂艺术的原因。(1)政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政治清明。(2)经济: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3)民族关系:开明真诚,使边地各族慕风向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4)对外关系: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汇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2.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诗人为例,论证“文艺作品应是时代的作品”这一观点。(1)初唐:王勃,力纠前人之弊,初启一代新风,与唐初贞观之治有关。(2)盛唐:李白诗作感情炽烈,想像丰富,比喻生动,手法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凸显盛唐情景。(3)中唐:白居易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结合,发挥讽谕的功能,其作品明白流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正值唐朝衰落时期。(4)晚唐:李商隐的诗作律对精切,文词清丽,笔意宛转,情味隽永,在艺术技巧上作出独特贡献,但情调哀怨深沉,充满伤时忧国的感喟,给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觉。从以上四位诗人的诗体风格与所处时代的关系中,论证了“文艺作品应是时代的作品”这一观点。3.朗读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句,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三人诗歌的特色。(1)李白:诗笔出神入化、浑然天成,为“诗仙”。盛唐时期,诗人感怀大好河山的情景。其写景与融情,浪漫与夸张,飘逸与豪放,皆达到至高境界,至今无人超越。这首诗是李白留给三峡的压轴之作。(2)杜甫:以大量笔墨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将个人的坎坷遭际化为对国家命运和生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为“诗圣”。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时期,“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3)王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为“诗佛”。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由于处于由盛转衰时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4.观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颜:厚重柳:遒健欧阳:楷书字体结构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